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在近日举行的“2017上海国际保险论坛”上表示,在“十二五”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功能有效拓展提升的基础上,2016年上海保险业发展实现“历史最佳”。
数据显示,2016年上海共实现保费收入1529.26亿元,列全国第七位;同比增长35.91%,增速列全国第三位,高于全国平均增速8.41个百分点。作为行业主要增长“引擎”,同年寿险业保费收入占59.72%,同比增长逾五成,人均新单标准保费规模全国排名居首。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持续增长,承保利润同比增长65.28%。
2014年保险业“新国十条”颁布后,上海明确提出建设国际保险中心。今年5月发布的《上海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显示,到2020年建成上海国际保险中心,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和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分别达6%和7300元/人。重点推进国际保险中心制度创新和保险机构、要素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深化航运保险、再保险和保险资金运用三大支撑。
一系列标志性事件记录着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的进程。作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创新型保险要素交易市场,上海保险交易所开业运营;保险资金集中运用平台——中国保险投资基金“落沪”;全国首家专业性航运保险协会上海航运保险成立;全球首个航运保险专业指数“上海航运保险指数”发布;全国首家航运自保公司中远海运财产保险自保公司获准筹建。
“截至目前,上海已拥有55家保险法人机构,数量仅次于北京;外资保险法人公司数量位居全国之首。关键性市场要素平台和专业保险社团组织建设获得突破,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功能性保险机构取得长足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国际保险中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体系基础。”裴光说。
在制度和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的“环境优势”逐步显现。
裴光透露,保险机构和高管备案改革已由上海自贸区复制扩大至全市,在许可材料要求大幅减少的同时,完成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证照分离”改革试点顺利开展,为机构设立和准入提供便利。为促进再保险主体发展,上海还将外资再保险公司及高管人员比照法人公司纳入上海市金融创新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