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来,寿险公司特别是部分中小型公司纷纷陷入转型之困。然而,国内首家银行系寿险公司交银康联人寿似乎不存在这个问题,不仅保费实现快速增长,投资收益率连续多年领跑同业,盈利能力亦稳步增强。
交银康联总裁张宏良日前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详解了公司5年来战略目标确定以及实施落地的过程。
他认为,寿险公司战略必须尊重和敬畏寿险行业经营规律,“常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在此理念下,交银康联走出了一条“坚守规律、拥抱机会”的道路。
5年前:走什么路,举什么旗?
2017年一季度,交银康联交出了一份抢眼的成绩单:公司实现规模保费124.95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长期保障型期缴新单业务19.6亿元,同比增长229%,期缴新单占比27%;续期保费8.6亿元,同比增长197%。期缴业务合计占比稳超自定的业务机构指标30%的水平,长期期缴新单业务绝对量居银行系公司之首。
不仅如此,其保单13个月继续率98.25%,25个月继续率90.98%,这在全行业都属较高水平。经营效益上,交银康联一季度实现净利润6600万元。预计全年长期期缴业务会突破3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不低于20%。
成绩单的背后,有哪些偶然性和必然性?
2017年是张宏良执掌交银康联人寿的第7个年头,也是他从事寿险经营的第22载。这二十多年既是中国保险行业蓬勃兴起的大时代,也是乱象丛生的蛮荒生长时期,一些公司热闹登场却黯然收场,正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回看来时路,张宏良感慨,凡长期从事寿险业,经历了经济周期、利率周期的业者,在内心深处一定都有着这样的共鸣:战略风险是公司经营面临的最大风险,战略定位正确与否,对一家公司发展的全局与长远的影响是致命性的。
细数国际上排名靠前的保险集团,无不是回望百年、前瞻十数年来考虑战略发展框架。张宏良认为,正确的战略选择来自对行业发展规律的尊重,对风险发生规律、经济周期规律、寿险经营规律的敬畏。
“常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寿险经营中,无一不是做权衡,舍什么,得什么,行到哪里,止于何处,都需要通盘考量。
在近年的利率下行周期中,保险行业成本居高不下,投资收益“损兵折将”,令很多人开始反思和重提“保险姓保”的行业规律。而早在2012年,张宏良就给交银康联制定了平衡型发展的战略,并将这一战略坚持至今。
交银康联于2010年完成重组,2011年经历了一年的过渡期,2012年,张宏良正式提出“在保障型保险服务领域,成长性与盈利性居领先地位”的战略目标,在内部简称“双领先”。
对于双领先战略的内涵,张宏良用两句话解释,一是追求价值可持续增长,二是以效益优先、兼顾规模。这两句话解决的即是公司长期发展方向和短期经营选择之间的平衡问题,有一定的哲学意味。
“这一战略从一开始就烙上了"平衡发展、平衡管理"的印记。”张宏良回顾,平衡型发展战略的提出,初步解决了公司经营“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问题。
2012年称得上寿险行业的一道分水岭。在2012年以前,寿险行业只有“负债驱动型”一条路,即简单地基于负债业务来配置投资标的,2012年后,一些寿险公司开始走向资产驱动发展模式,即先在投资端寻找项目,再要求负债端在短期内筹集现金流。
2012年平衡型发展战略的提出,对于处在十字路口的交银康联而言,意义非凡。它明确了交银康联不会因循负债驱动的模式,也不会改弦易辙走资产驱动之路,而是寻求一个资产负债平衡的发展之路,也就是后来在业内广获认可的“主动型资产负债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