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互联网保险行业的模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行业内当下采取最多的模式是“比价”和“超市”类,将价格作为竞争利器。这种模式,让保险公司“深恶痛绝”。某保险从业者称,这样比价出现后,用户最终会“谁便宜买谁”,而保险产品最关键的,是后端的服务,这些平台都无法展现。而这种方式压缩了利润空间,且竞争模式过于单一。
互联网保费增长迅速
尽管审批开业时间不长,但互联网保险增长趋势正逐渐显现。保监会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4家拥有互联网保险牌照的财险公司,前5个月原保费均实现同比大幅增长。其中,众安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从去年同期的10.87亿元增长至20.58亿元,增长89.28%。泰康在线、易安财险、安心财险三家险企前4个月分别实现原保费收入5.52亿元、4.23亿元、1.18亿元,同比增幅分别逾7倍、244倍、115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5个月,77家可比财险公司数据显示,共有21家财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同比出现下降,降幅高者约为42.1%。
同时,今年5月,保险服务类APP月活跃用户数超过100万人以上的有五款,分别是平安人寿,保险师、e宝帐、神行太保和保险小飞侠,平安人寿的月活跃用户数达到998.33万人,位居第一。保险服务类APP用户人均日启动次数方面,移动保全最高为9.4次,其次为平安人寿,为8.55次;神行太保、保险小飞侠、保险师分别排名第三、第四、第五位。2017年5月,保险服务类APP用户平均单次运行时长方面,移动保全最高,为223.28分钟,其次为保险小飞侠,为119.91分钟。
赛迪顾问日前发表的《中国互联网保险市场研究报告2017年》预计,人身险市场将成为互联网保险新蓝海。从互联网保险业务看,2016年117家保险机构实现签单保费2347.97亿元。其中财产险公司56家,实现签单保费403.02亿元;人身险公司61家,实现签单保费1944.95亿元。考虑到传统模式下人身险规模为22234.6亿元,远高于财产险的872.4亿元,因此人身险业务互联网化的潜力远高于财产险。
互联网保险盈利模式远未成型
互联网保险平台的应运而生将互联网保险全面带入3.0时代,保险科技正在深刻改变行业格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将会加速推动整个保险行业的变革。同时政策、资本、市场等多方驱动下,传统的保险公司也逐渐会将互联网转型纳入发展战略中,科技驱动必将赋予保险新生。
“事实上,作为数据驱动的平台型公司,互联网保险正是通过构建完整的保险科技系统和各类效率工具,从产品设计、定价承保、生态分销、理赔服务、大数据风控等环节完成线上闭环。上游对接保险公司,下游对接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在发展扩张过程中通过保险转嫁风险、提升其获客指数,进而助力产业链的良性发展。”海绵保创始人兼CEO许贵生说。
事实上,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都已经在积极布局科技金融领域,金融科技+场景化必将成为未来竞争的重要方向。“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将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来进行金融产品效率提升和用户体验的服务完善,科技金融领域将成为互联网金融下一个重要的角斗场。”中银国际证券分析师吴友文说。
川财证券分析师冯钦远认为,保险行业中普遍存在竞合关系。互联网保险是传统保险公司的重要补充,有助于保险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车险是目前在互联网保险行业中布局最多的险种,2A、2B、2C各种商业模式正处于探索阶段,盈利模式有待确定,行业龙头尚未出现。
值得关注的是,大部分互联网保险平台目前还没有找到比较清晰的盈利模式,到底是做渠道赚渠道的费用,还是做服务,赚服务的费用。互联网保险平台能够脱离资本的依赖而存活,或许还得观望一段时间。
平安证券分析师缴文超认为,互联网保险公司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本支持,未来发展存在一定困难。互联网保险牌照目前依然具有高度的稀缺性,现有的四家保险公司大多股东背景较为雄厚、兼顾了保险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但是由于公司对于股东资源有较强的依赖性,其经营模式难以复制,未来新获取互联网保险牌照的险企在缺乏资源优势背景下难有足够竞争力。
缴文超认为,目前而言这类企业大多还未能实现较好盈利,需要依赖于不断的资本输入,同时现阶段部分创业公司已经获得四轮或者三轮投资,投资金额已经达到千万甚至上亿元,先入优势明显,而小额投资数量逐渐减少,新设企业较难获得资本支持,未来发展存在一定困难。
缴文超说,虽然目前互联网保险的盈利模式还未成型,有待于企业继续探索,但鉴于互联网保险行业渗透率不断提高,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运营效率,长期看在费差方面能给企业带来正向利润流入,传统保险公司“触网”已经成为市场趋势。同时,场景保险等新的互联网保险近年来发展迅猛,是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虽然近期相关监管趋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互联网保险规模扩张,但长期看仍利于互联网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