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保险业学习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专题培训班上,保监会副主席撂下一众“狠话”,其中一些直指保险公司治理问题,让人不得不引起重视。
那些曾经拿保险公司做融资平台的“野蛮人”日子将更加难过,那些以产融结合之名行资本控制之实的大鳄恐怕也得屏气息心,还有排队等待保险牌照的200家企业中的一些恐怕也将失望而归。
7月20日,《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对外发布。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险资监管打响“第一枪”。
>> 守门
上一版《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于2010年6月实施。2016年年底,保监会曾就该办法修订第一次公开征求意见。
比对三个版本,两个字跃然纸上——“守门”,“实质重于形式”和“穿透式监管”是加强保险公司股权管理监管的神荼和郁垒:妖魔鬼怪莫进来。
按照征求意见稿,保险公司股东分为四类,财务Ⅰ类股东(持股少于5%)、财务Ⅱ类股东(持股5%~15%)、战略类股东(持股15%~30%)、控制类股东(持股30%以上,或其出资额、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已足以对保险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股东)。同时,单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从上限由51%降至1/3。
再看看各类股东的准入条件:战略类股东从净资产不低于2亿元提升至不低于10亿元。成为控制类股东更是难上加难,如最近一年年末总资产不低于100亿元;净资产不低于总资产的30%等。而投资人成为控制类股东的条件更是“严苛”,10条限制条款中有些可谓为资本大鳄“量身定做”的紧箍咒。
如核心主业不突出且其经营范围涉及行业过多的;关联企业众多、股权关系复杂且不透明、关联交易频繁且异常的等。
对控制类股东,征求意见稿还明确5年内不允许转让所持股权。这无疑是对那些准备“玩一把就走”的人发出警告。
在现有的保险公司控制类股东中,不少公司就达不到这一指标。
例如,当年姚振华“杀入”保险业时,宝能只是房地产行业内的“三线企业”,年销售额从2012年的20亿元下滑到2014年的10亿元。
此次征求意见稿发布数日后,拟进入保险业的金杯电工(002533.SZ)公告称,鉴于九安人寿、九信人寿尚处于筹建初期,尚未获得保监会的核准,公司决定终止参与九安人寿、九信人寿的发起设立事宜。
>> 穿透
征求意见稿中还有这么一句话,投资人取得保险公司股权的资金,应当使用来源合法的自有资金,并且特别注明,根据穿透式监管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保监会可以对自有资金来源向上追溯认定。
这对资金进行穿透式监管无疑是釜底抽薪的一招。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以前一些保险公司的玩法是,增资的资本并非来自股东的真金白银,而是利用保险公司自身的资金,通过复杂的金融产品和资管计划等途径进行自我注资、虚假增资。一出一进之间,股东不仅没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一分钱,还凭空多了好大一笔银子。
如此一来,如果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失真,即使发生较小的风险事件,也有可能导致保险公司资金流动性和偿付能力出现问题,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
今后,要查资金的来源和成色,比如说某保险公司想要增资,钱从哪里来?怎么来的?要上查祖宗三代,做到“根正苗红”。假如说注资的钱是用公司股权质押从银行、信托等机构借来的,那么这笔钱不能用做注册资本。
今年2月17日,保监会对昆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问题下发问询函,要求后者说明公司股东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是否与“佳兆业郭英成家族”有关,入股资金是否来源于“佳兆业郭英成家族”下属企业或其关联方。
未来,这样的问询恐怕少不了。股东用保险资金自我注资、自我投资、循环使用的老套路要打回原形。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以前,资金通过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产品进入保险领域规避监管,像股权代持、表决权转让等行为又多在桌面下操作,光凭保险监管系统难以透视。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立向“功能监管、行为监管”这一新的监管模式转型后,有望破除“监管真空”“监管套利”等难题,实现金融监管的全覆盖和穿透式监管。比如对保监会很“头疼”的保险机构虚假增资问题,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曾表示,“央行反洗钱系统一目了然。”
千条万条化做一条,用陈文辉的一句话来总结:坚决防止出现大股东操纵的现象,不能使保险机构异化为少数人的融资平台,决不能让保险产品异化成少数人的融资工具,决不能使保险资金成为大股东投资控股的工具。
那么现有的这些保险公司怎么办?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认为,监管层上半年要求保险公司与股东内部先自我消化、自我整改,下一步,“或将徐徐图之。”
>> 转身
魔鬼是怎样被渔夫从瓶子里放出来的?
“宝万之争”被视为此次监管变革的催化剂,“宝能系”对保险资金的运用也堪称登峰造极。可以粗略回顾下姚振华争夺万科控股权的资金结构。
前面说了,宝能的房地产业并不显赫,自然拿不出600亿元对万科来个“蛇吞象”式的逆袭。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宝能系”的钱大致有三个部分,一是前海人寿万能险业务得来的100亿元;二是“宝能系”多个公司采取俄罗斯套娃式的股权抵押弄来的200亿元,其中多有循环融资;还有就是以金融产品吸纳通道资金,层层放大,又拿到270多亿元。
姚振华并非异类,而是代表一个中小险资企业群体,在保监会前主席项俊波时代崛起的一股新兴势力。
2011年10月,项俊波开始主政保监会,2012年启动的一轮改革中,在“放开前端”的思路下,市场准入、产品定价、投资渠道等全面开放,取消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限制,放开分红险预定利率上限,人身险费率实现了完全市场化,由保险公司自行决定。
保险资金运用权也交给市场,逐步放开投资渠道。2016年初,正当险资举牌火热之时,保险监管系统对保险资金运用持“多观察、多探索”的态度。项俊波仍然强调,要不断深化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和业务范围。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当时还在任的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曾笑称,保险资金举牌越多,证监会刘主席越高兴。
保险业一度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项俊波任职保监会期间,我国新增的保险类公司200多家。2016年保险业资产总量15.12万亿元,是2011年6.01万亿元的2.5倍。此间,各种创新也喷涌而出,尤以互联网保险引人注目。2016年新增互联网保险保单61.65亿件,占全部新增保单件数的64.59%。项俊波甚至曾自封为“中国最大的保险推销员”。
各路资本热衷进入保险业究竟为何?
是因为保险业能赚大钱吗?答案是否定的。保险是做长期投资的,在行业内,“保险公司7年方可盈利”是常识,甚至不少保险公司亏损累累。如新光海航人寿从2009到2016年是年年亏损;2012年成立的吉祥人寿也是深陷泥潭,累计亏损8.77亿元。
那么,保险公司的魅力何在?浅白地讲,就是融资、吸金。由于缺少有效制衡,保险公司成为某些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提款机,主要手法就是售卖高现价的理财型投资型保险产品,迅速获取巨量资金。去年底,贾跃亭资金链断裂,甚至有人开玩笑说,贾老板该开个保险公司,肯定不愁钱。姚振华能一度成为我国第四大富豪,依靠的手段之一不就是保险公司强大的吸金能力?
作为重资本行业,此次修改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扭转保险业投资人以前抱有的保险业超额收益率预期也是题中之义。只有如此,才能让各路资本理性投资,履行保险公司作为“风险管理器”的根本职能。
分业监管模式下,金融各行业主管部门既有监管之责,也有发展的任务,而过去数年,发展无疑是首要目标,这才有了这场空前规模的保险市场大爆炸。在这一过程中,在“放开前端”的同时尽管也曾强调“管住后端”,事实却是混业经营与金融创新的双重挑战让保险监管左支右绌。面对问题,保监会一直紧锣密鼓地出台、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如2015年一年就发布了93项各类规章,但还是未能拉住这匹脱缰的野马。
渔夫放出了魔鬼,就要将魔鬼重新收进瓶中。2016年年底,保监会踩下急刹车,万能险被打入冷宫,保费收入断崖式下跌,新批保险牌照寥若晨星,资产驱动负债型模式终结,保险业野蛮生长期已经过去。项俊波随后落马似乎更是成为标志性事件。
在学习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时,陈文辉表示,保险要姓保,要坚持“监管姓监”的正确定位,进一步突出监管职责,彻底厘清监管与发展的关系,彻底摒弃本位主义和“父爱主义”的错误观念,决不能以任何理由放松监管、懈怠监管。
真的智者绝不害怕揭开自己身上的伤疤,真的猛士从不惮于和过去的自己战斗。不忘初心,回归“监管姓监”的定位,既破解行业内的各种难题,也对自身刮骨疗毒。现在看来,一个新的保险监管时代开启了。(原标题 :保监会领导狠批"父爱主义")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