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自5月28日以来,共有64家公司实施了定增,但险资参与的仅有5家,此前“抱团”围猎的情况,已经荡然无存。据记者统计,今年5月28日以来,实施定增的企业共募资964亿元,险资认购的金额9.6亿,占比不足1%。
定增股东解禁减持受限,让不少险资对参与定增望而却步,本月初中国人寿在中保协网站披露称,与申万宏源(000166,股吧)协商一致,于2017年8月3日签署协议,终止申万宏源股份认购。根据不完全统计,这已经是近期险资第三次退出定增了。自减持新规实施以来,今年险资参与定增的热情大幅下降,根据同花顺(300033,股吧)的统计,5月28日以来,共有64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定增计划,险资仅参与了其中的5家,参与资金量也呈现缩水态势。
险资接连放弃定增
金融领域的一次巨头“联姻”宣布失败。8月4日,中国人寿在中保协网站披露称,与申万宏源协商一致,于2017年8月3日签署协议,终止申万宏源股份认购。 按照原方案,申万宏源拟募资190亿元,其中中国人寿出资约150亿元,发行完成后中国人寿将位列中国建投、中央汇金之后,成为申万宏源的第三大股东,中国人寿的“大手笔”立刻引起市场的关注。
不过好事多磨,中国人寿的入股之路并不顺畅,申万宏源在5月份调整了定增预案。5月19日晚间,申万宏源披露修订预案,拟调整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总额至不超过120亿元一年期竞价方案。除了对于定增再融资金额进行了缩减,发行对象从向中国人寿、四川发展(控股)及新疆凯迪投资调整为不超过10名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25亿股。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90%,定价基准日为发行期首日。
虽然几经调整,但是仍没有如愿与中国人寿“牵手”。对于退出认购的原因,中国人寿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不过一位保险行业分析师表示,国寿终止认购或许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价格。定增方案调整后,发行价格存在更多不确定性,不再是之前敲定的价格, 而是发行日的首日为基准,增加了不确定性 ;另外, 证监会今年发布减持新规,对非公开发行股份解禁后的减持进行了比例限制,导致流动性减弱。
无独有偶,华夏人寿今年也接连放弃两项定增。4月28日,世纪鼎利(300050,股吧)公告称,拟相应调整重组的股票发行价格和发行数量,同时华夏人寿不再参与其中配套募资部分的定增认购。调整后,参与定增的机构仅剩广发资管(代资产管理计划)1名特定对象,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33亿元。4月8日,南方传媒也发布了调整重组方案的公告,华夏人寿也不再参与认购其配套募资的定增。此前,南方传媒重组报告书草案曾显示,华夏人寿拟出资1.2亿元,认购配套募资定增股份不超过804.83万股。
由于拥有一定的折价,过去几年,定增策略被认为是投资收益率相对稳定的策略。以稳健投资著称的险资也是定增市场上的“常客”。 根据同花顺统计,2016年全年,沪深两市共有769家上市公司实施增发,实际募资总额达1.48万亿元, 获配账户名单显示,险资累计动用资金(获配投入资金)1055亿元, 占到上市公司增发募集资金总额的7.11%。 其中国华人寿、华夏保险、天安财险、平安资产、泰康资产表现积极,参与定增次数较多,均达到10次以上。从参与定增的资金体量看,平安资产、平安人寿、中国人寿的资金量达百亿元,其中平安资产的资金量为两百多亿元。
险资参与热情大幅降低
不过随着今年5月底,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险资参与定增的热情骤降。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自5月28日以来,共有64家公司实施了定增,但险资参与的仅有5家,此前“抱团”围猎的情况,已经荡然无存。据记者统计,今年5月28日以来,实施定增的企业共募资964亿,险资认购的金额9.6亿,占比不足1%。
其中险资参与最积极的公司是国药股份(600511,股吧),据国药股份6月8日公告,拟向平安资管、国寿资管等合共8名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发行股份不超过4137万股,融资金额不超过10.3亿元,采用锁价发行的方式。其中,平安资管认购3亿元,认购股份1204.82万股,持股达1.57%;国寿资管认购1亿元,认购股份401.61万股,持股比例为0.52%。锁定期为36个月。
安信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赵湘怀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可以理解,《新规》延长定增退出周期,使得投资风险有所提升,与保险资金趋于稳健的投资风格相悖,因此预计保险公司参与定增的规模或将有所收缩。
深圳一家曾参与定增的保险投资机构经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定增限制拉长了投资时间,使得项目流动性变弱。目前实体经济仍在寻底,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变化也较快,如果不是特别优质的项目,基本上不会选择参与。”
不过也有机构认为不完全是坏事, “减持新规之后,定增市场也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保底、保收益的模式增多,定增的风险其实相应降低,这对于投资期限长、追求低风险、侧重价值投资的保险资金是机会。”煜融投资总经理吴国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