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雷暴天气频发,航班延误也迎来高峰。不少旅客都会选择购买一份航班延误险来降低航班延误或取消带来的经济损失。
但近期,有关航班延误险理赔等方面的消费投诉猛增。
为什么有关航班延误险的理赔投诉增加?购买航班延误险究竟有哪些“坑”?航班延误险销量3年增17倍,保险公司是否赚得盆满钵满?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航班延误险,其与航空意外险又有什么区别。
航班延误险
是指根据航班延误保险合同规定,投保人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当合同约定的航班延误情况发生时,保险公司按照约定支付赔偿金额的保险。
航空意外险
是航空旅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简称,指在保险期间内因飞机意外事故造成人身伤害导致身故或残疾时,保险公司按照合同约定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可见,这两者是不同的保险产品,前者航班延误险是一种财产保险,而后者航空意外险属于意外伤害保险。
需要注意的是,单独购买航空意外险并不包含航班延误的保险责任。如果消费者想获得更充分的航班延误风险保障,可以选择购买航空意外险和航班延误险的组合产品,或者单独购买航班延误险。
购买航班延误险有哪些“坑”?
保监会近期发布了《关于购买航班延误险的消费提示》提醒:除了选择购买航班延误险获得风险保障外,消费者还可留意各航空公司航班延误相关服务、补偿标准,获取航班延误的合理补偿。
保监会整理出3个需要注意的“坑”:
1
保障范围
不同保险公司的航班延误险承保范围是不同的,譬如有的延误险仅针对自然灾害、机械故障、恶劣天气等原因引起的航班延误或取消进行赔付,而对于航班计划调整、个人原因未办理登机等情况引起的延误则不予赔偿。
2
延误时间
延误时间的计算有两种情况:以原定起飞时间直至航班实际起飞之间为止,或以原定到达时间直至航班实际抵达时间为止。不同保险公司的航班延误险对延误时间、起赔时间和理赔金额的合同约定不同。
3
改签或退票
有的航班延误险只保障保险合同载明的航班,被保险人进行退票或改签操作以及由此导致的延误损失属于责任免除。
互联网人力资源公司社保通商保总监李霄光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说:“延误时间是最大的‘坑’,一般消费者不注意看条款都容易‘中招’。”
以携程网上销售的20元/位的航班延误险为例,被保险人必须乘坐投保航班且航班抵达目的地时延误4小时(含)及以上赔偿200元(起降地之一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航班适用);被保险人必须乘坐投保航班且航班抵达目的地时延误2小时(含)及以上赔偿200元(起降地不包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航班适用)。
“也就是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地作为起降地,保险公司在延误时间计算上是不一样的。”李霄光进一步指出,“此外,即使起飞时间延误,但降落时间并未延误,也不在理赔的范围内。”
吴慧(化名)是陆家嘴(24.45 -0.20%,诊股)一家金融投资公司的白领,她给《国际金融报》记者讲述了一个亲身经历:“我曾遇过起飞延误9个小时,但抵达时间仅延误3个多小时,当我找保险公司要求理赔时,对方表示不符合延误4小时的要求。”
避开了这些“坑”,航班延误险的理赔投诉就能减少?
“答案是否定的。”在李霄光看来,“此次保监会发布消费提示,主要是针对理赔环节出现的问题。”
据悉,目前,航班延误险赔偿处理有自动理赔和主动申请理赔两种。
自动理赔是指保险公司根据系统内数据自动识别航班延误情况,发生约定的保险事故时自动进行理赔。
主动申请理赔则需要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于规定时间内主动向保险公司报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航班延误证明、身份信息等)。
其中,消费者若购买了需要主动申请理赔的保险产品,出现航班延误时,一定要注意保留好乘机凭证和航班延误证明,并在约定期限内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
李霄光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这可能是引发理赔投诉猛增的主要原因。消费者在携程网上购买的航班延误险一般都是自动理赔,一些消费者已经习惯了这种理赔方式。但是,随着线上票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消费者开始转向在航空公司官网、中小平台上购买航班延误险。这些平台的航班延误险往往是主动申请理赔,需要投保人自行收集材料,消费者的体验明显下降,容易产生理赔投诉。”
保监会并没有发布航班延误险理赔投诉猛增的具体数据。不过,根据此前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在涉及财产险公司投诉中,理赔/给付纠纷19219件,占财产险公司投诉总量的77.45%,主要涉及的险种有交强险和商业车险,反映的主要问题有理赔金额争议、定损和理赔时效过长、责任认定不合理等,并未涉及航班延误险。
购买航班延误险有这么多“坑”,理赔投诉率又居高不下,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这款产品究竟赚不赚钱?
一家上市保险公司财产险理赔部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航班延误险不赚钱,我们很早就不将其作为主要业务来推了。据我所知,几家上市保险公司都没有把航班延误险作为主要业务。赔付率太高,占用的服务资源还多!”
不过,根据“飞常准”披露的数据:
3年内,国内主要的在线旅行社航班延误险销售量增长1700%左右,仅2016年上半年,乘机旅客购买航班延误险的占比高达58.4%。
“其实,各家保险公司都有航班延误险产品,只是通过不同的场景进行销售。”李霄光指出,这款产品在设计上没什么难度,条款也基本上属于标准化条款。
至于是否赚钱,李霄光给出了一组数据:保险公司在与携程合作的过程中,航班延误险的保费收入97%以手续费的形式返还给携程,保险公司仅拿3%。但是,100%计入保险公司规模保费的统计。
“保险公司这么做,说明并不是希望通过这款产品赚钱,3%应该已经能够覆盖其保障成本和人工成本。”李霄光称。
除了保险公司,一些银行信用卡也推出了类似的服务。
太平洋(4.14 -0.72%,诊股)非银证研报显示,目前包括交通银行(6.22 -0.16%,诊股)、中国银行(3.97 -0.50%,诊股)、中信银行(6.32 -0.47%,诊股)、兴业银行(17.17 +0.47%,诊股)、浦发银行(12.42 -0.72%,诊股)、广发银行、建设银行(6.74 -0.30%,诊股)在内多家银行都有信用卡专属权益赠送的航空意外险和航空延误险,个别银行延误2小时即可获赔500元。
既然不赚钱,保险公司为什么还要卖?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险业内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保险公司之所以还愿意卖航班延误险,是把它作为一种获客渠道,暂时不考虑短期盈利,未来这些获取的客户可以再去升级消费保险公司一些其他的产品。”
当然,也不是所有保险公司都愿意“赔钱赚吆喝”。《国际金融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第三方平台偷偷将航班延误险下架了。
8月21日,当《国际金融报》记者试图通过微信公众号“延误险”购买航班延误险时发现,网页显示“系统维护中,稍后开放”。
该公众号的运行主体为永安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对于无法购买的原因,公司客服在电话中表示公司相关产品已经下架,如需购买可以上去哪儿网上购买类似产品。
根据该公众号的自我介绍:这是国内首款即时全自动赔付的航班延误险,不管恶劣天气还是航空管制,也不管是航班原因还是机场原因,只要飞机没有如约起飞就赔,延误半小时就赔,阶梯式翻倍赔付。
偷偷下架航班延误险的还不止永安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支付宝和微信都已经把合作的航班延误险给下架了。
除此之外,也有自营平台选择将母公司的险种下架——平安壹钱包就在日前低调下架了“飞常幸运”航空意外险和“飞常准点”航班延误险。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