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市险企的半年报已经陆续披露完毕。对于几家保险“龙头”企业的上半年业绩,相关保险股价也表现出较强的上涨势头。分析人士表示,上半年上市险企转型升级成效逐渐显现,在承保端和投资端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过,考虑到10月以后,现有人身险即将在市场上进行切换,未来保险行业能否保持增长势头,还有待市场检验。
个险渠道发力
8月17日,中国平安率先公布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中期业绩,为接下来的保险中报披露开了个好头。
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中国平安整体业绩实现持续、稳健的增长。集团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34.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
上半年,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同比劲增46.2%至385.51亿元;截至2017年6月30日,个人寿险代理人队伍规模达到132.5万元,较年初增长19.3%,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内含价值(EV)较年初增长23.9%,内含价值营运回报率(ROEV,非年化)21.8%。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7年6月30日,平安寿险剩余边际余额5453.29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19.9%,主要来自于新业务强劲增长的贡献。
中国人寿半年报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前6个月的新业务价值达368.95亿元,同比增长31.7%;内含价值达6,975.20亿元,较2016年底增长7.0%。而太保寿险上半年实现新业务价值197.46亿元,同比增长59.0%;新业务价值率40.6%,同比提升7.6%,均创历史新高。
事实上,在今年中报中新业务价值和内含价值的大幅增长,正是上市险企的含金量所在。
分析人士表示,这些上市险企寿险新业务价值的提升,来自于保费结构持续优化,具体而言,就是期缴保费的大幅增长。
“保险公司新增保费大多来自两方面,一是银保渠道,二是个险渠道。今年上半年,在强监管的背景下,保险公司回归本源,销售保障型产品,银行方面也在逐渐收紧银保平台,银保渠道贡献的保费大幅减少。保险公司尤其是上市险企将更多精力放在深耕个险渠道,因此取得了较好成绩。”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主任郭振华表示。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刘欣琦在研报中表示,从寿险行业整体情况看,个险渠道和银保渠道为最主要的销售渠道,这两个渠道的总保费收入占比超过90%。从上市公司情况看,近年来持续加大个险渠道的发展力度,个险渠道占比显著高于行业整体水平,上市公司拥有强大的个险渠道。
刘欣琦认为,个险渠道的新业务价值率远高于银保渠道,主要由于个险渠道主打长期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产品,而银保渠道主要销售储蓄类产品。长期保障型产品,比如疾病类保险,其新业务价值率高主要是由于客户更加看重长期保障利益,对价格敏感度较低,因此产品定价时可以采用比较保守的定价假设(比如较高的发病率假设和较高的附加费用率),使得产品能锁定较高的利润。
例如,中国人寿2017年上半年在公司新单保费中,首年期交保费达777.11亿元,同比增长10.8%;趸交保费达613.50亿元,同比下降10.6%;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达370.42亿元,同比增长9.0%;续期保费达1804.95亿元,同比增长39.0%。
太保寿险业务结构同样持续优化,上半年长期保障型新业务首年年化保费达206.21亿元,同比增长73.8%;寿险业务剩余边际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5.0%,达2157.49亿元。
中国太平中报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集团总保费及保单费达到1140亿港元,同比增长21.4%;总资产5873亿港元,较去年末增长16.2%;寿险新业务价值81.15亿港元,同比增长63.4%。其中,中国境内寿险银保期缴新单保费同比增长68.9%,其中10年及以上业务占比超过60%;团体长期员工福利保障业务同比增长52.3%,其中期缴业务同比增长142%。
而转型中的新华保险更在半年报中明确指出,2017年,新华保险大幅收缩趸交业务,重点发展期交业务,共实现首年期交保费166.54亿元,同比增长22.6%,占首年保费的比例达到87.2%,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49.1个百分点;其中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费108.27亿元,规模创近年来新高,同比增长41.0%,占首年保费的比例达到56.7%,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35.2个百分点;产品结构方面,公司持续加大保障型产品的销售力度,健康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66.02亿元,同比增长43.9%。
郭振华告诉记者,期交保费保险产品一定是长期保障性或储蓄性保险产品,交费期限长一点的为10年、20年,短一些的期限也有3年、5年。“对保险公司来说,做长期保险要比短期保险好,通常资金成本更低。”
此外,记者了解到,期缴产品能保障险企的保费增长率,比如年保费5万元的期缴产品,意味着每年该保单都有5万元进账,会延续10年或20年。这类保单多了,保险公司未来的新增保费规模就有了保障。
而在期缴保险产品中又分为储蓄型的产品,如年金、少儿教育金等;以及重疾险等保障类产品,相比之下,后者更有利于保险公司。“储蓄型的产品资金成本高于保障型产品,后者显然利润更高。”郭振华介绍。
业绩分化或愈加明显
事实上,外界一直普遍关注保险行业转型的进程,而市场也对转型升级的成效表示看好。
统计显示,今年来,A股保险指数大涨47%,不仅超越2015年牛市的盛况,还站上十年来的最高点。截至8月2日收盘,保险板块总市值2.3万亿元,保险板块市盈率22.7,市净率2.6,A股6家上市保险公司中,中国平安成为首家总市值突破万亿元的公司。
不过,个险渠道可谓“高岭之花”。“搭建个险渠道投入大且投入期长,中小保险公司难以建立强大的个险渠道,拥有强大个险渠道的上市公司将会强者恒强。”刘欣琦强调。
在郭振华看来,未来随着保险公司着力挖掘个险渠道、开发保障型产品,保险行业业绩分化可能会更加严重。
“保障型的期缴产品大家都想做,但其实销售难度很大。因为纯保障类的保险产品需要有成熟的保险代理人进行充分的宣讲,才能找到有购买欲望的客户。同时,还要满足客户多样化的保障需求。而此前的理财型产品销售起来就没那么复杂,所以之前会出现一些中小保险公司”弯道超车“的情况。”郭振华认为,中小保险公司没有累积那么多的成熟代理人,也就没有个险渠道优势,在目前行业格局下,转型并不容易。
“对保险行业来说,由于有今年的”开门红“支撑,业绩不会很难看。但真正的挑战在10月1日以后。保监会规定,”十一“以后,以往的人身险产品都不能卖了,比如以前年金能附加一个万能险,而且购买一年以后能返还,现在年金不仅不能附加万能险,5年内不能返还。重新设计后的人身险产品市场是否买账,将决定保险公司今后的发展前景。”郭振华表示,在投资返还属性下降后,新的人身险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会下降,预测明年的开门红或将比今年差很多,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要有度难关的准备。
事实上,对保险公司来说,5年以后返还更好,资金压力不会那么大。但市场投资者是否愿意接受还是个未知数,保费增长放缓或负增长都有可能出现,险企如何应对值得关注。
投资收益亮眼
除了转型成效明显外,半年报显示,上市险企的投资成绩也非常亮眼。
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中国人寿投资资产达2.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8%。上半年,中国人寿实现总投资收益566.6亿元,同比增11.5%;中国平安总投资收益590.75亿元,同比增55.3%,净投资收益618.29亿元,同比增3.5%;中国人保投资收益为165.2亿元,同比增9.6%;中国太保实现总投资收益247.51亿元,同比增14.4%,净投资收益284.78亿元,同比增长37.3%;新华保险总投资收益160.11亿元,同比下降1.7%,净投资收益158.82亿元,同比减少1.1%。
在中国人寿半年报中,详细地阐释了投资端的具体情况。据了解,上半年中国人寿把握利率阶段性高位的配置窗口,加大长久期债券、债权型非标产品的配置力度;保持公开市场权益投资合理仓位,重视港股的配置价值;积极探索基础设施、供给侧改革、债转股等领域的优质投资机会,丰富收益来源。
针对此次上市险企披露的利润率,郭振华表示,保险公司特有的保障功能以及大量的资金沉淀,决定了其投资要把稳健放在首位。因此,对险企来说,在目前经济环境下,4%—6%的总投资收益率已经不错了。
今年以来国内利率上行,是险资投资的较好时机。保险资金的大类资产配置主要有股权投资、债权投资或非标准债权投资。“监管层对保险公司的权益类投资还是允许的,只要在规定比例下,并且不控制性收购即可,单纯的买卖股票没有问题。从目前市场来看,较为稳定的权益类投资和扩大非标准债券投资以后应该是大方向。”(原标题:上市险企转型成效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