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银行 保险 / 汽车 / 房产 / P2P > 7月寿险“老七家”份额升至57% 新华不及巅峰一半

7月寿险“老七家”份额升至57% 新华不及巅峰一半

2017-09-12 10:13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在保监会数度发文规范人身险,强化万能险产品监管的背景下,寿险市场的业务结构调整显著。具体表现为:全行业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强势增长,绝大多数险企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占规模保费收入比重持续回升,中短存续期业务保费出现断崖式下跌,“保险姓保”的监管理念逐步得到落实。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从保监会定期披露的统计数据来看,凭借业务上较强的“保障”属性,“老七家”整体的市场份额实现回弹。今年7月,“老七家”的规模保费收入之和在寿险行业所占的比重为56.79%。

  具体到个体来看,在市场份额方面,以泰康为代表的几家险企均呈现保守回升态势。除此之外,也有部分险企,如国寿及新华目前的份额与其2011年的“巅峰状态”尚存在一定差距。

  “老七家”仍占寿险“半壁江山”

  近日,保监会公布了今年前七个月的保费数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据此统计发现,进入2017年以来,在中短存续期新政的持续影响下,寿险市场的业务结构调整显著,寿险界“老七家”的市场份额也随之回升。

  具体来说,今年1~7月,“老七家”的规模保费收入之和在寿险行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4.92%、36.91%、50.86%、55.45%、60.92%、62.87%和56.79%。除2月份有安邦人寿异军突起外,相较于万能险“井喷”时期,“老七家”整体的市场份额有了明显攀升。

  人身险行业的“老七家”,指的是国寿、平安、太保、新华、泰康、人保和太平。正值顶峰的2011年,这七家保险公司曾豪取寿险界八成有余的规模保费收入,市场份额一度达到了83.16%。

  不久之后,万能险之风乍起,搅动了这平静的“一池春水”。2013年起,部分中小险企凭借中短存续期产品“弯道超车”,“老七家”的市场份额也开启了“四年连跌”模式。据记者统计,2013年至2015年,“老七家”的规模保费收入占全行业之比分别是:70.34%、62.95%和50.17%。到了2016年,这一指标触底,为45.59%。就在这一年,曾豪迈提出“寿险主业‘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国寿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的市场份额下滑到17.28%。

  不过,“老七家”所遭遇的“滑铁卢”并没有持续多久。为防止快速发展的万能险给保险业乃至金融市场带来更大的风险隐患,监管层开始密集发文规范人身险。

  在本轮监管形势之下,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很难再向理财型保险产品和激进投资借力,旗下的中短存续期业务保费因而出现了断崖式下跌,而传统保障业务普遍占比较高的“老七家”在这一轮高压监管中则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

  根据记者的梳理,即使是万能险大行其道的2013年至2016年,“老七家”原保费收入占规模保费收入之比的平均值分别为87.92%、89.15%、88.05%以及84.49%。而同期,人身险行业这一指标的对应值则分别是76.52%、75.11%、65.58%以及62.89%。由此可见,在“回归保障”方面,“老七家”始终优于全行业。

  平安份额回升强劲

  在保监会的及时介入之下,寿险市场的业务结构调整加快,全行业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强势增长,绝大多数险企的原保费收入占规模保费收入比重回升。保监会最新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人身险公司共实现原保费收入1.92万亿元,同比增长23.8%,“保险姓保”的监管理念得到落实。

  由于更加倚重“保障”属性,同时未与监管导向出现较大偏离,“老七家”的保费收入一直表现得相对稳健。

  从个体角度来看,常年处在寿险业双强行列的平安目前是份额回升势头较好的险企之一。记者依据最新保费数据计算发现,今年7月,平安实现规模保费收入302.50亿元,占全行业总保费收入的17.70%。从今年2月份开始,平安的市场份额就迎来了比较强势的发展,2至5月的份额路径为:10.78%、10.36%、19.27%以及18.42%。要知道,即便是在“老七家”大放异彩的2011年,平安的市场份额也不过是12.44%。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老七家”基本已悉数进入了业务结构调整的实施阶段。其所采取的“发展期交压缩趸交”、“去银保,发展个险”等转型策略势必会引起保费收入的调整与波动。因此,对于大多数“老七家”成员来说,市场份额保守回升也成为了其当下的“主基调”。

  具体来看,近四个月以来,除平安外的其余六家险企在市场份额方面都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但升幅不甚明显。以泰康为例,今年4至7月,泰康赚取的规模保费占全行业的比重维持在5%左右,分别是:4.12%、4.71%、5.85%、5.47%,回升速度不算突出。

  不过尽管增长曲线“波澜不惊”,但这六家寿险公司中,太保、泰康及太平均已回到或比较接近万能险“大爆炸”之前的份额水平。另外,最新数据显示,国寿仍然与平安形成寿险界的“两强争霸”格局,其7月度的市场份额为15.66%。不过,这一数字与其2011年巅峰期的33.29%还有一定距离。

  新华份额不及巅峰时一半

  同样与“巅峰状态”有一定差距的还有新华。今年以来,新华保险(行情56.60 -1.38%,诊股)(港股47.10 -1.77%)的市场份额大多在2%到4%的区间,7月单月的最新份额数则是4.52%,不及2011年其市场份额9.92%的一半。

  另外,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华保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612.39亿元,同比减少13.8%。此外,公司的首年保费为191.01亿元,同比也有46.4%的下滑。

  新华保险在2017年中报中称,上述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与今年公司“银保渠道主动收缩中短存续期产品规模,取消趸交业务计划,聚焦期交业务,以年金险为主打产品”的转型理念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保费收入与市场份额不够理想,但下“重手”转型的新华保险却换来了更为优质的业务结构。

  根据新华保险2017年中报,公司的首年期交保费占首年保费比例达到87.2%,同比提升了49.1%。另外,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费规模甚至创下近年来的新高,占首年保费的比例为56.7%,同比增加35.2个百分点。

  而在渠道调整方面,新华保险也将“去银保、发展个险”的策略执行得比较彻底。截至2017年6月30日,新华保险个险渠道的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0.8%。相反,银保渠道实现的保费收入则一举减少61.3%,其中,银保趸交的保费足足下降了99.8%。

  事实上,“聚焦期交、强化个险”也是这七家公司所普遍遵循的转型原则。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在“老七家”发布的2016年报中,涉及转型方向等相关表述的险企几乎都把“期交”和“个险”作为了关键词。如“老大哥”中国人寿(行情27.72 -0.79%,诊股)(港股24.25 +0.00%)就在2016年的年报中提出要大力推动长期期交业务及个险渠道的转型。国寿方面称:在这一年度公司的新单保费中,首年期交保费达到了939.45亿元,同比增长51.8%,自国寿上市以来首次超过了趸交保费。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