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珠江新城商业百货之变:华南百货双雄终结多年肉搏战)
广州,珠江新城CBD核心区内,与珠江新城地铁站直接连通的高德置地春广场,地下两层人流熙熙攘攘,但属于广百百货已经被“全面升级改造中”的广告牌层层围蔽。
按照广百股份披露的信息,其已与业主方高德置地终止租赁合同。近日,时代周报记者也从高德置地相关人士方面获悉,广百百货已经确定要撤出,但接下来将有哪些商家接盘?“目前还不确定。”
这也结束了在寸土寸金的珠江新城中,广州友谊和广百百货两家商业百货公司的多年竞争。
然而,广百的退出,并不意味着广州友谊百货的胜利,在不远处的广州西塔商业裙楼国金天地里面,广州友谊也在不断缩减百货商场面积,转而向餐饮业和生活体验店扩张。
事实上,百货行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局面:增加体验、减少门店、转战中小城市……各大巨头以各种探索,试图转型变革。
“目前在传统零售业领域,似乎没有看到转型特别成功、逆势上扬的企业,但有一些企业已经有了转型意识和转型动作,”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教授王淑翠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她看来,零售业是不会消失的一种业态和行业,百货业作为零售业的一种成熟业态,依然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但如何转型?成为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难题。
多年竞争终结
作为广州商业圈两家老牌百货巨头,广百股份和广州友谊一直竞争激烈。
2010年11月18日,珠江新城第一家百货商店,位于西塔的广州友谊国金店开业,经营面积5万平方米,占据7个楼层。而风尚广百珠江新城店是广百股份旗下青春时尚百货品牌“风尚广百”的首家店,于2010年12月30日开业,同样是进入珠江新城的“先头部队”。
两家百货商店早在天河商圈就开始了对垒:双方曾积极争取进驻正佳广场,最终友谊获胜;随后广百整体租赁下中怡广场,掀起天河商圈中高端百货竞争的白热战。
事实上,在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看来,当时的珠江新城还处于发展阶段,其商业配套功能区结构不完整,布局与人口分布也不相适应。他曾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当时百货公司进入会面临风险。
风尚广百珠江新城店占据高德置地春广场1-4层,经营面积1 .5万平方米,分别经营化妆品、鞋类、男女服饰、家品和童装玩具等。与天河路和北京路等成熟商圈相比,这里人气一直并不算旺。
友谊国金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开业6年,客流量不算大,除了连通地铁的B1层和通往写字楼的1楼外,其他楼层都较为冷清。
2015年,来自第一太平戴维斯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广州核心商圈的空置率水平保持在低位,市场总体水平维持在1.5%,然而珠江新城空置率却全市最高,几乎达到7%,整个购物中心商铺空置情况都比其他商圈高。
一位广州的百货公司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个人认为珠江新城两家百货商店的特色不够突出,从而导致了吸引力的不足。
各自进行战略调整
其实,广州友谊百货早前已经启动了调整战略。
2015年10月,友谊向珠江新城的业主方越秀房托交还13668平方米经营面积,实际经营面积下降为28314平方米。2016年5月,越秀房托与友谊百货协同调整,缩减友谊百货的商场面积,收回四楼、五楼整层和负一层部分共约1.38万平方米的面积重新装修、自主运营,调整商场业态结构,增加餐饮、生活便利类配套等体验业态,以满足广州CBD精英的多元化消费需求。随后,负一层推出了以轻简餐主题的美食街,四层则以特色餐饮为主。这些餐饮店开业一年以来,令西塔人流量增加不少。
2017年5月,国金天地宣布,全新入驻五层的商家陆续开业,期望通过特色餐饮、轻餐饮以及健身、文创等体验业态的整体结合,来提升整个商场的体验感。
在国金天地开业的周年庆上,对于友谊是否可能退出的传闻,广州友谊集团副总经理黎刚就对媒体表示,广州友谊和越秀集团合作是国企改革的标杆。而身旁的越秀房托行政总裁林德良进回应更加直接:“我不会让它撤。”
黎钢也表示,未来一年将加大友谊国金店投入,预计投入近1000万元资金进升级。
与友谊在珠江新城店内布局调整的战略不同,广百百货则干脆将重心从CBD核心区转移。
除了关闭珠江新城的高德置地店,广百股份的报告也透露,将集中资源培育同在珠江新城、但在核心区域外的广百太阳新天地店。
与此同时,广百百货在对外宣布,将与富港集团联袂合作,签订广百茂名东汇城店合作协议。
对于转战三四线城市的决定,广百百货总经理黄永志否认放弃广州市场,表示关店开店都是正常经营行为,“我们布局在增城、三水等地分店,都取得不错的业绩,证明我们布局策略是正确的。”
从2008年开始,广百与富港先后合作了新大新百货三水广场店、广百百货增城东汇城店以及新大新百货开平东汇城店。
黄永志说,广百在茂名门店将采取合作公司形式,广百注入品牌和人力资源,富港集团负责前期投资,这样大大降低百货的开店成本,带来较好的效益。
广百股份表示,相对于一二线城市已趋饱和的商业资源,二三线城市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潜力巨大,“开店成本较低也成为百货业抢滩二三线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百货实体开店的速度没有以前快,但仍然存在发展的空间。
行业面临创新转型
消费需求所带来的转型变革已经深深地影响着百货零售领域。
2016年,国内大部分百货品牌继续遭遇下滑趋势:万达百货已经关掉了国内的一半门店;1951年成立的老牌百货友谊商店,已经于2016年4月26日关闭广西南宁店,8月25日关闭了山东日照店;另一家老牌百货太平洋百货,也关闭2家门店。
被誉为外资百货第一店的百盛, 北京太阳宫店关了不到一年,今年5月又关闭了郑州百盛东太康路店;英国老牌百货玛莎百货干脆关闭所有在华实体店,专攻线上;华堂商场北京仅留一家独苗,转而退居二线市场。
尽管如此,不少零售百货公司仍在寻求转型。RET睿意德商业地产行业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百货业在2016年出现出了明显分化。积极改造与调整、适应市场变化的门店,销售额保持了稳步增长;而步伐较慢的门店,则继续着两位数的下滑态势。
2016年年初,王府井将名字中的“百货”去掉。而在更早2014年底,王府井已解散了此前的百货事业部,重新设立了百货购物中心事业部。这家百货店也在2017年初推出了自己的自主文创品牌。王府井将由单一百货主业转变为涵盖百货、购物中心、奥特莱斯、超市、线上零售平台等多业态并举、覆盖消费者全生活系统的零售公司。
“近年来网上购物的增速在下降,而目前看到的关店潮只是消费升级中必须经历的阵痛,是暂时的调整,未来能看到的局面一定是电商更加成熟,勇于转型的实体百货店会再次崛起。”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认为。
杭州师范大阿里巴巴商学院教授王淑翠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结合百货业当下的环境变化和业务现状,更好的创新和转型必须做到:改变目标顾客群、新增创新服务,提高业务数据化程度。她建议,百货公司一方面要打造服务现场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也要对顾客和业务进行数据化管理,采用O2O、全渠道模式进行市场推广,实现顾客资源在线上线下的共享。
2017年3月底,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发布的《中国百货行业发展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自营模式的探索方面找到了适合自身的方向,过半企业正在努力寻求线上线下融合以实现全渠道经营,很多大企业在深耕供应链、与品牌及同行进行深度合作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追求个性化、场景化服务和体验也成为大多数企业追求的目标,跨界布局多业态经营已成为行业趋势。
百货行业依然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但传统百货在转型升级道路上,确实比从前走得更加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