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相关数据发现,以所属申万一级行业划分,7月份大宗交易金额排名前三位的行业为房地产、医药生物和化工,交易频数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医药生物、化工和电气设备。分析人士指出,折价大宗交易频现往往是资金出逃的征兆,部分前期涨幅较高的行业和个股面临资金了结获利的情况,值得投资者关注。
房地产业交易额居首
与集中竞价交易相比,通过大宗交易减持更加快捷,因此大宗交易虽然目前数量和金额双双萎缩,但依然有坚实的“生存土壤”。Choice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共有337家上市公司发生了743笔大宗交易,总成交额高达306.82亿元。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以所属申万一级行业划分,房地产是大宗交易成交金额最高的行业,共有17家上市公司发生了31笔大宗交易,总成交金额达32.57亿元;其次是医药生物行业,总成交金额为29.85亿元;紧随其后的是化工行业,金额为21.73亿元。
医药生物是大宗交易发生频数最高的行业,仅7月份就有24家上市公司产生了59笔大宗交易。化工行业和电气设备行业分别以58笔、54笔紧随其后。
从折价情况来看,7月份大宗交易的议价能力有所下滑。月内743笔交易平均折价3.49%,较6月份的2.71%有所上升。其中有96笔实现溢价,170笔实现平价成交,剩余477笔均为折价成交。分行业来看,折价情况有所分化,如医药生物的平均折价率为3.13%,而房地产、电气设备和化工行业则分别为3.8%、3.58%和3.52%。
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告诉记者,大宗交易往往伴随着股东的减持行为,通过大宗交易减持股份能减少二级市场上减持对股价的冲击,还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避税功能,因此是部分大股东的首选。从交易金额和数量双降但折价率持续波动来看,未来大宗交易或朝着更加市场化的趋势发展。
折价交易受关注
一位券商人士指出,部分行业大宗交易频现说明个股交易活跃,但对股价的影响仍需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因为折价的不同,其大宗交易背后的逻辑也往往不同。大宗交易常见逻辑分为三种,折价交易常常是大小非减持或以低位高折价减持实现避税;溢价交易主要是私有信息交易与控制权溢价;平价交易背后的逻辑通常为机构投资者换仓。“不过,具体情况仍要具体分析,并不能一概而论。”
“相比平价和溢价成交,折价成交更值得注意,因为这往往是资金出逃的征兆。”该券商人士表示,“部分前期涨幅较高的行业或个股,面临资金了结获利的情况,当频频出现折价大宗交易时,就值得注意了。”
伴随频频出现的大宗交易,部分行业7月整体走势并不理想。以医药生物为例,申万一级医药生物行业指数在7月3日触及7828.84点后连续走低,到7月18日一度触及7223.36点的近一年低位,此后虽有所回升,但截至7月31日收盘,月跌幅仍达4.8%。
部分个股出现大宗交易后,股价也持续走低。以万科A为例,7月18日发生两笔大宗交易,合计成交数量2626.68万股,成交价均为22.15元/股,较当日收盘价25.3元折价12.45%,总成交额达5.8亿元。次日该股下跌0.63%。截至7月31日收盘,万科A报23.37元,已较7月18日收盘价下跌7.63%。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