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此举是众多房企再度转战海外发债的一个缩影。彭博数据显示,2017年初至7月25日,中国内地房企在境外共发行60只债券,发行总额为1964.51亿元,已超去年整年的发行规模一倍以上。事实上,自2016年下半年房地产进入调控周期后,房企国内融资渠道大幅度收紧。尽管美元已经进入加息通道,海外发债面临成本升高的风险,但仍难以阻挡房企海外“找钱”的热情。不过,在房地产行业降杠杆的背景下,海外发债势头能否延续,还面临政策上的不确定性。
房企再战海外
在近年来多轮地产调控周期中,融资环境的变化直接决定着房企的一举一动,房企融资呈现出内外融资腾挪的一次次轮回。
自去年三季度房地产进入又一轮调控周期后,房地产融资的主要渠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收紧。国内融资渠道方面,房企IPO自2010年之后一直未放开,房企再融资在本轮调控中也基本冰冻。银行开发贷受到严格限制。2016年三季度以来,交易所对房地产公司债发行进行分类管理和限制,发行规模迅速下降。今年以来,地产企业国内发债规模超2200亿元,但较去年同期的逾7500亿元,大幅下滑超七成。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时代地产、华发股份、卓尔发展、融创中国等多家房企的公司债发行申请,均遭遇终止或中止。近期仅招商蛇口拟发行的150亿元小公募债申请获得证监会批复。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地产企业债券余额规模已达2.185万亿元,其中今年下半年地产企业债券到期规模为521.49亿元。而2018年-2021年间,地产企业债券到期规模达1.698万亿元。
房企由此转向海外发债。从单个企业来看,中国恒大位列首位。6月22日恒大公告显示,公司发行38亿美元债券,加上要约交换债券28.24亿美元,合计发债66.24亿美元;其次是佳兆业,达到35亿美元。此外,中国海外发展、龙湖、碧桂园、绿地也都发行了5亿-10亿美元不等的境外债。
从融资用途来看,不少房企海外发债是为了替换旧债改善财务结构。中国恒大6月公告,其将以现有的多笔1-3年到期的优先票据,交换成4年、6年、8年期优先票据,金额为28.24亿美元,并额外发行4年、6年、8年期合共38亿美元优先票据。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恒大本次票据的要约交换,实现了债务期限的大幅延长,同时新票据较现有票据的利率水平有大幅的降低,实现“低息债换高息债”,公司债务结构得到了优化。资料显示,恒大此次要约交换的现有票据年利率区间在7.8%至12%。
7月募资规模环比大幅下滑
彭博数据显示,7月有12家房企完成了海外发债,募资规模达约合300亿人民币,较6月发行规模骤降逾6成。
尽管7月发债规模环比大幅下滑,但从7月房企离岸债券发行情况来看,票面利率较之前几月有明显降低。
在已披露的数据中,7月融资成本最低的一笔是龙湖地产发行的4.5亿美元优先票据,5年利率低至3.88%,远低于同期境内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世茂股份和碧桂园各发行6亿美元的5年期优先票据成本为4.75%,这2笔均等于同期境内银行贷款基准利率。此外,绿地控股发行的1亿美元债券1年期利率为4.5%,建业地产2亿美元1年期优先票据利率为6.00%,宝龙地产3亿美元3年期优先票据利率为5.95%,这些利率水平均低于6月平均发债成本。
在一向票息较高永续债方面,7月利率水平也有所降低。7月11日,绿城中国公布,与瑞士信贷、汇丰、花旗集团等订立认购协议,发行本金总额4.5亿美元优先永续票据,5.25%的分派率实现了绿城中国境外永续证券发行的历史最低水平。公司表示,此次发行永续债券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提前赎回绿城中国剩余规模2.37亿美元,票息为8.0%的高级债券及偿还绿城中国部分银团贷款;其余融得资金将作为补充日常营运用途。
分析人士指出,7月房企境外美元债的发行利率环比明显降低,这将有助于房企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以较低成本募得的资金替换此前较高成本的资金,也有助于优化部分房企的资本结构,降低财务成本。
不确定性犹存
融资绕道海外由此带来海外融资规模井喷,这在目前房地产降杠杆的调控方向下无疑面临着政策变化的风险。6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发布企业境外发行债券风险提示,点名5家企业发行外债未履行事前备案登记,并要求5家企业应尽快补办有关备案登记手续。另一方面,业内认为7月单月海外发债规模环比大幅度降低,不排除是受到一定限制的结果。
另一个风险则是汇率和美元加息风险,美元加息已经落地,同时存继续加息的可能性。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整体看,房企今年融资难度明显加大。2016年不少地产商以低成本的公司债替换了部分高成本资金,资金链依然宽裕,但在政策性融资难,回款慢的高压下,房企资金压力将持续增大。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即使美元加息,房企依然会积极加大海外融资的数额。
同创咨询研究部研究员李想认为,在目前境内外融资环境下,除了债权,创新融资方式,包括发行资产支持计划、超短期融资券、永续债、产业基金也将成为大部分房企融资的渠道。
此外,近期还出现了房企通过金融机构进行股权融资的案例。近日,旭辉控股获得平安集团斥资19.07亿港元认购新股,增持后平安集团持股比例达到10.12%。市场人士认为,旭辉控股引入平安集团认购新股,除了融资以外,双方可能会在战略层面产生资金和资源的相互支持。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