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讯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基金小镇发布《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老经济与新动能》(以下简称《十年增长》)报告,对中国最受关注的高房价问题开出了新“处方”。
《十年增长》主编、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大都市圈是中国下一步发展和改革的新制高点,但是由于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一些深层的体制、政策和理念上的问题,当大都市圈的浪潮涌来后,这些问题便通过房价上涨显露出来了。
刘世锦分析,此前一线城市房价的飙升显然超过了可以解释的合理水平,甚至打破了人们的常识。
他认为,当下的房地产价格调控方案,需求侧控制为主,短期内或许会起到抑制房价的作用,较长时间看未必如此。如能更多加入供给侧改革内容,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房价走势的预期。
一线城市的高房价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刘世锦分析,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四大问题促成了“高房价”的形成。
首先,大城市住宅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重偏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住宅用地比重长期低于25%,而发达国家大都市这一比重通常高于40%,有的超过60%。
刘世锦解释,这与中国城市以地谋发展的模式有关,在这一模式下,较多土地以低价用于工业建设,较少土地以高价用于住宅建设,其中的卖地收入用于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国研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许伟指出,2016年, 土地出让金收入相当于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42%, 如果加上与房地产相关的各种税费, 房地产行业对地方财政的收入贡献更加显著。
第二个问题是城市建设用地由地方政府垄断,农村集体土地须由政府购买、转换身份后,方可进入建设市场。
刘世锦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要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价同权,宅基地也要创造条件进入流转,至今进展迟缓,如宅基地流转仅限于同村“集体”内部。
第三,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基本制度建设,房地产税尚未能起步。
“或许是更重要的,既有的城市化发展的理念、战略、政策与现阶段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有距离或相背离。”刘世锦强调,大城市规划与人口增长的现实矛盾突出;虽然强调小城镇建设,但对城市体系尤其是大都市圈发展的意义认识不足。
刘世锦指出,上述四大因素形成的“合力”就是限制供给,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炒房,在需求上升的背景下,房价节节攀升,远离市场均衡水平。
那么,中国会出现日本那样的房价泡沫破灭现象吗?刘世锦分析,日本实行土地私有制,供给有较大弹性,房价泡沫主要是由过量货币催生的,货币政策收紧后,泡沫便破灭了。中国的房价也有货币供给的因素,但更多的可能是由供给弹性不够所引致。
所以刘世锦认为,即使货币政策收紧,房价也很难降下来,从而形成特定的刚性泡沫现象。
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供给侧改革
如何打破一线城市房价的这一刚性链条?《十年增长》提出,关键在于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供给侧改革,并提出了六条具体的政策建议。
刘世锦建议,顺应城市化发展规律,适当调整城市化战略和政策,在现有土地制度下,增加住宅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至40%以上,将部分工业用地转为住宅用地。
第二,加快转换城市结构,解决核心区过度拥堵与资源人口向大都市圈汇集之间的矛盾。
以北京为例,通过大学、科研机构、央企总部等的外移,在核心区外形成一批大学城、科技城、媒体城、金融城和石油石化、电力、电信、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专业镇。
第三,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到实处。加快实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价同权,农民宅基地在更大范围内流转、抵 押、担保等。
刘世锦分析,可以率先在核心区周边小城镇建设中推进此项改革,配套推进农村社保制度改革,给土地流转背景下的农民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同时着手解决由来已久的小产权房问题,在缴纳必要的税费后,使之能够进入市场流转。
同时,发展长期公共租赁住房。《十年增长》解释,由政府优先组织资源,建设较多数量的公共租赁住房,租赁价格可以随行就市,租期不低于10年,最长可延至20年,并受法律保护。合约签订后,除非租户自己同意,不得强制其退出。政府也可以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利用市场资源开展此类业务。
《十年增长》还建议,加快推出房地产税。对此,相关人士分析,适当加快房地产税出台步伐,降低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增加存量环节税负的同时,降低交易和建造环节的各种税费,增加住房供给和住房市场的流动性。(原标题:刘世锦:如何破解一线城市高房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