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银行 / 保险 / 汽车 房产 / P2P > 住房租赁新时代 “3个一亿人”能否扎根城市?

住房租赁新时代 “3个一亿人”能否扎根城市?

2017-08-31 09:41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近日,上海再次推出4块租赁用地,相比7月出让的两幅“租赁住房”地块,这4宗地的区位优势更突出,周边二手房价格在每平方米8万~12万元。而且,这4宗地的楼面价仅为目前市场价的10%左右。有媒体计算称,如果4宗地全部开发为商品房,市场价值约200亿元。参照7月出让的两宗地,这4宗地最后成交价很可能就是目前测算的楼面价。因此,这4宗地的综合价值仅16.9亿元。由此匡算,上海此次让利约183亿元。连同8月17日上海将市北高新两宗商业地改为租赁,2个月内上海出让8宗租赁用地。

由此看来,上海在培育租赁市场方面的力度一点也不含糊。牺牲了土地财政,但上海在住房租赁上发力,不管是从吸引人才的角度,还是从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的角度,都将获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长尾收益。有媒体计算,目前上海纳入财政的土地出让金仅为财政收入的10.5%,土地财政依赖度在全国是最低的之一,上海有资本慢慢地割掉尾大不掉的土地依赖。但是,在全国范围内,能够有决心做如此大牺牲的城市实在不多。

因为,土地出让收入事实上只是土地财政的显性部分,还有很多没有纳入土地财政的部分,比如工业低地价招商、土地“作价入股”、土地换开发商配套、“地铁+物业”、旧城改造等。所有这些都是土地出让金所无法反映的,事实上又都属于土地财政的范畴。例如,工业低地价招商、土地“作价入股”,事实上降低了工业生产的成本,也变相支持了工业税收;再比如,“地铁+物业”和旧城改造,其可持续性在于未来商品房市场繁荣能够覆盖成本,这实际上也是在为税收作贡献。

当然,上海租赁用地出让上“大手笔”,首先在于上海在“十三五”期间规划了宏大的租赁住房建设目标。“十三五”期间,上海新增住房170万套,比“十二五”增加60%左右,租赁住房供应占新增市场化住房的60%。为了实现目标,“十三五”期间上海将供应租赁住房用地1700公顷,占全部供地的30.9%。“十三五”只剩三年多的时间,再考虑到建设周期,大幅增加租赁用地在情理之中。

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近期国家对以“租售并举”为核心的长效机制非常重视。租赁市场能否培育起来,关系到“3个一亿人”能否扎根城市,内需社会能否建立起来,关系到房地产泡沫能否在“租售并举”、“先租后买”的理性购房模式下渐进“软着陆”。问题是,目前占租赁90%的“散租”,秩序太混乱,无法提供相对体面、低成本、秩序稳定的住房,以便让“3个一亿人”、新市民实现从“落脚”到“扎根”。

同时,在无风险收益率较高(4%~5%)、租赁投资回报率太低(2%左右)、投资回收期太长(50~60年)的情况下,市场化机构不愿意投资低成本、适租型租赁项目。由此,只有政府或国企主导的规模化租赁,才是新市民能支付和所需要的。因此,国家特别强调,支持相关国企转型为住房租赁企业,鼓励国企将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国有厂房、商办用房用地按规定改建为租赁住房等。

比如,新增供地已趋近枯竭的深圳,未来新增租赁住房供应的主体,就是棚户区改造项目。近期,深圳发文明确,除拆迁安置,棚改新增房源全部建设人才住房,70%为租赁住房,而且全部要由国企来承担,采取“政府主导-国企实施-公共住房”的模式。

事实上,类似穗深成渝的大城市,由于人口将继续涌入,未来房价上涨预期仍存在。土地一次性出让,尽管短期获得可观的出让收入,但不动产长期增值收益却被购房者拿去了。

房产税调节功能缺位的情况下,不动产增值收益被少数人攫取,也就是工业化、城市化红利被少数人攫取,这不符合国有土地全民所有的性质。而且,房价上涨预期下,这还加大了楼市投资和投机炒作的氛围和预期,导致房价居高不下。

因此,大城市稀缺的土地资源掌握在代表全民利益的政府或国企手中,建设满足新市民需求的租赁住房,并通过新市民“扎根”城市,借助“先租后买”、共有产权而成为“有产者”,这是广大市民分享工业化、城市化红利的有效途径。

当然,土地完全建设租赁住房,考虑融资、配套、管理、运营等,从投入产出看是不可能盈利的。按照过去公租房、廉租房经验,如此模式也很难持续,资金缺口是大问题。但此次有一个重大不同,就是积极发挥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作用。上海“十三五”住房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研究信托投资基金以股权方式参与保障房项目。经测算,地价仅为“招拍挂”价格的1/6或1/10的情况下,项目租金收益率可达到6%左右,这一水平超过了国际大城市的租赁证券化收益率。

人口红利减少,无风险收益率下行是大趋势。租金收益率在6%左右,以此为受益凭证发行基金份额,将吸引大批社会资金,如社保这样的低成本批发资金。由此,租赁项目资金来源就解决了。

2002年,香港停止供给居屋(类似经适房),失去最大资金来源建设覆盖40%人群的公屋(类似公租房),房委会出现财务危机。其后,房委会分拆公屋配建的持有物业(零售物业及停车场)成立证券化的“领汇基金”,并在交易所上市。至今,领汇上市已超过10年,跻身蓝筹。

照此推理,类似于上海、深圳、成都这样的大城市,人口大规模涌入,带来积聚效应,无论是公共服务分摊,还是消费潜力,或社区建设,都是巨大的红利,不仅基金投资者可分享,政府或国企股权部分也可分享。而且,基金增值部分可用来完善公共服务,吸引更多人才流入。这样,内需社会构建,楼市泡沫“软着陆”,经济转型等都水到渠成。(原标题: 李宇嘉:REITS是租赁住房可持续供应的基点)。获取更多财经新闻讯息,请关注财经365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