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碧桂园迎来了两庄喜事,一是上半年实现合同销售额2889亿元,略高于万科,并率先提出全年5000亿的业绩目标;二是圆了进京梦,并打入了京城核心地带。截至目前,腾讯房产数据显示,碧桂园在北京公开市场上共斩获4宗地块,耗资104.88亿元。回溯碧桂园北京拿地,能够发现其在2017年猛然发力,实现了破冰之旅,这段旅程走了1年10个月。
碧桂园北京拿地图谱
2015年7月,碧桂园成立了一线城市事业部,因为后千亿时代,只做三四线市场远撑不起门面与规模。那时起,北京每逢拍地碧桂园几乎都出席,但每次都颗粒无收。盖因市场竞争激烈,地价高,账本算不过来。如果不是因为对成本的精打细算,碧桂园在2015年10月就进入了北京。
彼时,其与金茂联合,以51.8亿元联合拿下的丰台两宗地块,当时坐镇的是时任执行董事朱荣斌。后因为地价超出老板杨国强的授权,几经折腾最终还是退地,中铁接手。在北京接连失利之时,碧桂园在环京区域却是攻城拔寨,做得风生水起。
环京包围北京的策略,与碧桂园“深耕三四线,环抱一二线”的战略如出一辙。只是要与万科、恒大争行业规模老大,要提升利润,在北京没有项目终究是一种遗憾。尤其是在上海、广州、深圳都已插上旗帜之时,北京还是一片空白。无论是门面还是业绩,压力都不容小觑。
终于,2017年5月3日,碧桂园以2.2亿元拿下密云一宗地块,踏上北京这片热土。对于这一消息,市场反应并不大,一是郊区地块,总价低,二是曾经数十次出入北京拍卖大厅,碧桂园进京的决心与焦虑众人皆知。
真正引发业界关注的是其在北京拿的第二宗地块。8月1日,碧桂园联合招商局、华润,以38.4亿拿下东城一地块,占地面积42457.553平米,最高预售价格9.35万/平。当时,这宗地网上共收到两份报价,最终另外一家选择退出,因为地块条件过于苛刻。
按照出让要求,竞得企业的开发商,需要支付土地开发建设补偿费33.9亿元,需自持经营地块中50%的商业部分20年。除此,地块中居住建筑规模需执行“90/70”政策,竞买开发商还需在地块内配建不小于7000平方米的燕墩博物馆,并无偿移交东城区文化委员会。
加上33.9亿元补偿费,地块实际上总共的代价为72.3亿元。有媒体测算,地块楼面价达9.82万元/平方米。而公告要求,这宗地块商品住房销售均价不超过8.91元/平方米,且最高销售单价不得超过9.35万元/平方米。
名副其实的面粉贵过面包。很显然,这宗地将极大考验碧桂园及其联合体的操盘能力,尤其是碧桂园二十余载的操盘经验都是在三四线城市,但东城地块的地段之优,人尽皆知。
随着东城地块的收入囊中,也意味着碧桂园在四大一线城市核心区域都有布局。而后,碧桂园又与中铁、国瑞联手,拿下海淀一宗地块,以及独自以6.2亿元摘得怀柔一自住房地块。
“三四线之王”形象渐变
如此,碧桂园初步完成了北京区域布局。从其组织架构上,不难看出,碧桂园已经做好深耕北京区域的长期准备,其成立了北京区域公司、京东区域公司、京南区域公司、京西区域公司和京北区域公司。未来,或将再频繁看见其出入北京国土局拍卖大厅的身影。
毕竟在行业集中度提升、兼并整合下的规模化竞争加剧情况下,土地储备俨然成为谁是老大的最强武器。根据碧桂园2017上半年年报,其共获取292宗土地,建筑面积约为5084万平方米;公司已摘牌或已签约的土地储备约2.1亿平方米,另有基本锁定但尚未签约的潜在土地储备约1.35亿平方米。
据媒体报道,截至6月30日,碧桂园目标市场为北京的可售资源为305亿元,潜在可售资源67亿元,预计总货值为人民币372亿元。
纵观碧桂园近5年来的发展历程,每一次业绩的迅速提升都与土地扩张紧密关联。2016年可谓爆发之年,销售额从2015年的1402亿提升到3088亿,预期建筑面积也从3821万平米提升至8752万平米。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2017上半年,碧桂园在一二线城市的储备已经近70%。很显然,两年时间,碧桂园已从“三四线之王”的形象,迅速实现了向一二线转变。但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规模的快速发展与提升,配套服务能否有相应的提升、能否打造出与北京在内的一线城市相匹配的高端产品,于碧桂园而言,都是一个问题。(原标题:碧桂园圆梦进京 产品能否跟上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