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市工商联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单位2.3万家,实现营业收入26503.8亿元,同比增长10.9%;创造利润2120.6亿元,同比增长45%;吸纳就业382万人,同比增长1.3%。由此可见,非公经济在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你走在北京的胡同里,会感受到一种天然的平静。”北京阳光嘉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甄军对这些记录着这座古都历史的“活化石”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正是这份热爱指引着他把“保护胡同肌理、发展胡同文化、繁荣胡同产业”的梦想融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之中。
十年前,东城区政府通过产权置换、租赁等多种方式“腾笼换鸟”,引导企业改造胡同里的旧厂房、院落,将创意产业有机植入胡同空间,在保护北京古都风貌的前提下,探索一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优化胡同创意生态、促进城市有机更新的新模式。如今,杂乱无章的破败建筑已化身成为数十家文创企业入驻的产业园区,并晋升为“十大新京味旅游名片”。
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在营收方面,不同非公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多点开花”。内资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466.6亿元,同比增长11.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329.1亿元,同比增长17.7%;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708.1亿元,同比增长4.1%。
从行业来看,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非公经济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877.0亿元、776.8亿元和11689.2亿元,同比增长28.0%、18.1%和16.0%。
去年7月,北京市出台了《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工作的措施》,提出了促进民间投资的27条具体措施。据悉,北京已大力放宽市场准入,未来5年力争将80%以上的国有资本集中到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前瞻性战略性产业等领域,非公经济的成长将获得巨大空间。(原标题:上半年北京非公企业利润增45% 旧建筑翻新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