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姗姗来迟的房企中报陆续在8月的最后一周公布,多家房企上调了年度销售目标。碧桂园将年度目标调至5000亿元,旭辉提出冲击3000亿元,招商蛇口、阳光城、中梁地产目标直指千亿元,远洋、富力、金茂亦将千亿元目标提前。
Wind数据显示,117家披露中报的上市房企之中,有96家实现了盈利,70家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业绩增长的企业占了总数的6成。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发现,万科、中海、恒大的利润情况较为领先。
不过,在规模化之路上,房企狂飙突进,但对于房企而言,做大规模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在调控政策收紧、市场趋冷、资金全面收紧的市场形势下,规模化的惯性思维可能摔得更惨。
万科:
新兴业务提供高利润率
万科发布的2017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万科上半年实现销售额2771.8亿元,同比增长45.8%;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3亿元,同比增长36.5%。
作为对比,上半年销售额最高的碧桂园在中期业绩发布上高调将全年销售目标从4500亿元上调至5000亿元。碧桂园上半年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与万科相当,为71.9亿元。
从直接数字来看,后起之秀碧桂园从规模上已经超越万科,且净利润也有后来居上的气势。但从利润结构来看,碧桂园的住宅业务贡献了压倒性的利润,但在万科的中报中,近年来万科不断布局的新兴产业正在向市场展现自己的赚钱能力。
中报显示,万科上半年来自地产开发的营收为655亿元,同比减少9.6%;但来自物业服务的收入同比增长69.9%至约30亿元,而来自以长租公寓、教育、滑雪等为代表新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135.99%至12.88亿元,这些新业务的利润率高达66.1%。
短期来看,快速增长的新兴业务依然难以取代以住宅销售为核心的传统业务模式。今年上半年万科购地耗资537.9亿元,7月花了216亿元,加之广信资产包的55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增加。
这种逆周期的拿地形式与万科在2016年年报中计提跌价的悲观态度截然相反,相反说明了万科对于传统业务长周期的判断和信心。
万科董事长郁亮也曾公开表示,万科的核心业务太强,未来并不会牺牲核心业务的增长,而去发展新业务。但对于新业务是有期望的。
恒大:
成本控制 净利润提升2倍
与万科和碧桂园相比,2017年上半年利润率增长更为显著的房企为中国恒大。
截至6月30日,中国恒大实现营业收入1879.8亿元,同比增长114.8%;净利润231.3亿元,同比大增224%。除了净利润大幅上涨至231亿元,上半年恒大实现核心业务利润273亿元,同比大增249.6%,归属股东利润188.3亿元,同比大增832%,股东回报率51.8%,同比增43.6个百分点,均创上市以来最高纪录。
恒大对外称,上半年的净利润大幅增长的原因是,采用统一规划、统一招标、统一配送的标准化运营模式,大幅降低了营销、管理、财务三大费用,上半年销售及管理费用率同比大幅下降一半,加之1129亿元的永续债偿清,多方因素叠加使得恒大利润有大幅度增长。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查阅财报发现,如果简单与去年相比,报告期内恒大的营销和销售成本相比去年同期仅下降2亿元,而同期的行政费用相反上涨接近18亿元。偿清永续债确实为恒大大幅降低了融资成本,这部分相比去年减少了接近34亿元。
因此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恒大净利润的提高主要原因是销售规模扩大的同时销售成本较低增速——在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1000亿元的同时,销售成本增长不到600亿元。
在今年年初恒大工作会议上,恒大集团主席许家印多次强调“降三费”,“从今年开始,我们要在保证销售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合理地降低营销推广费,这是很有潜力可挖的。”按照许家印年初的要求,集团要在2017年年底实现全年9%~10%的核心业务利润率。
中海地产:
高净利润率一骑绝尘
虽然在销售规模上刚破千亿元,但是中海地产的净利润率水平始终让内地房企们望其项背。
2017年上半年,中海地产的销售规模增长加速,实现销售合约额1273.2亿港元,同比增长33.7%,对应销售面积达78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利润与盈利能力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实现净利润216.5亿港元,同比增长25.2%,净利润率同比上升4.3个百分点至24.8%,净利润率在全行业一骑绝尘。
中海地产的高净利率得益于其良好的成本控制和一如既往的低成本融资。上半年,中海地产的分销费用与行政费用由去年的3.4%降至2.6%,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从2016年底的4.76%下降至4.2%,属行业最低之一。
优秀的企业管理和工程管控给予了中海地产靓丽的净利润率,但是在第一集团的房企向着更高的目标加速前进时,中海地产近2年时间在千亿左右徘徊成为被诟病的对象,在新掌门人上任接近一年时间,规模和利润平衡问题再次被提出来。
中海地产董事局主席颜建国在半年报中并未直接回答规模和利润之间的取舍,而是像万科一样开始关注一些新兴领域。
中海地产半年报提到,当前阶段中海会把90%的资源放在住宅开发方面,保证公司未来三到五年快速发展。同时增加持有型业态比例。
中小房企:
“小而美”愿景何去何从?
Wind数据显示,117家披露中报的上市房企之中,有96家实现了盈利,70家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业绩增长的企业占了总数的6成。中小房企却是另一番景色,总资本在100亿元以下房企有41家,其中23家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超总数的5成。16家净利润亏损,占总数的22.54%。
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在今年半年业绩发布会上曾感慨,“曾经只注重品质不看重规模,如今没有1000亿元的销售评级都上不去”。低评级往往意味着更高的融资成本,这也成为众多房企在今年纷纷推出各自的千亿计划缘由之一。
因亏损严重,一些更小规模的房企吹响了撤退的号角,这也是今年以来市场上见到更多并购的原因。正在进行重大资产重组的中房股份在2017年中报中称,“报告期内,公司没有新增土地储备和新开工项目,房地产主营业务面临经营困境。若重组成功,公司主营业务将彻底发生改变。”绿景控股在其2017年中报中则称,“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有序退出房地产行业及转型医疗行业。”
曾经的“小而美”生存环境日渐逼仄,更多现实证明选择规模化道路的房企更易抵御来自市场和政策的风险,在完成自己的积累后,这些行业“巨头”腾出手来兼收并蓄,并逐渐着手建立自己的“小而美”试验田。(原标题:谁是2017中报季"利润王" 千企房企利润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