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央行行长助理刘国强9月15 日表态,对房地产炒作必须减下来。
事实上,在央行相关人士表态前,对房地产领域的监管已经在从各个方面收紧“口袋”。央行行长助理刘国强表态,对房地产炒作必须减下来。
在刘国强眼中,房地产炒作资金属于不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方面的资金。只有把对房地产炒作减下来,才能腾出资源服务于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实体经济,才能培育出新的结构、新的动力。
事实上,在央行相关人士表态前,对房地产领域的监管已经在从各个方面收紧“口袋”。比如,前不久北京(楼盘)银监局、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对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自查,重点检查“房抵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房贷额度开始受限,购房贷款或借道短期消费贷款完成,导致居民短贷高增长。”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和讯房产表示,对“消费贷”、“经营贷”、“房抵贷”等进行严格监控,主要是基于之前对贷后用途监控不严格,比如,政策上明确消费贷不能进入房地产,但因贷后监管不严,造成很多资金“曲线”进入房地产领域。
“现在主要是针对‘消费贷’、‘经营贷’等的资金用途进行严查,而具体的消费贷款政策上并没有变化。”上述人士说。
不过,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这并不是监管部门第一次严查首付贷。
2016年3月开始,深圳(楼盘)等城市提出严厉打击首付贷,控制高杠杆的投机行为。当时首付贷主要从网贷平台、房产中介等民间金融渠道流入。到2016年下半年,对首付贷的监管再次上升至中央层面,央行等七部门出台新规,禁止房产中介提供首付贷。
结果,仅仅半年之后,“首付贷”变种后卷土重来。这一次,首付贷从银行撕开了口子。而这个口子明显比去年的口子更大更危险。Wind数据显示,前7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1.06万亿元,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元。众所周知,在资金违规流入楼市的过程中,消费贷已成为一个重要渠道。
几乎翻番的消费贷意味着,变种“首付贷”的应用愈演愈烈,银行监管的难度越来越大。
按照银行的规定,大部分消费贷都是委托支付,只有在见到合同之后,银行才直接转账给商家,用于装修的就直接打给装修公司,用于个人经营的贷款也必须是打给有业务关联的企业。
但事实是,用户可以通过伪造合同来套现,甚至有的消费贷款在审批后可以直接打到用户的银行账户。如果消费贷直接打到个人账户,A银行申请的消费贷只需要把资金从A银行取现,再存到B银行去作首付贷,不在同一家银行操作就可以将钱转做购房用。
如果只在首付贷或变种首付贷上做文章,或许能管住金融机构,却很难阻止首付分期。比如有的开发商约定,首付款可以分期,购房人先付首付款的一部分,余款在半年内凑齐即可,实质是开发商帮助购房者凑首付。
首付贷被剿杀后,买房筹款还有没有空子可钻? 首付贷得以大行其道的根源之一是资产荒。所谓“资产荒”,并不说没有资产可投,只是高收益的资产缺乏,或者说是缺少合适的资产交易渠道、合适的投资品,资金无处可去。
在此背景下,资金寻求突围、追逐资产,任何可能成为资产的领域都很容易形成规模。而在当前的环境之下,房产所能带来的安全边际要远远大于其他投资方式,如曾经熔断的股市、近日崩盘的比特币等。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之下,监管的目的,就不再是简单的“抓坏人”的逻辑,而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从这个角度出发,“严控”与“疏导”就变得同样重要,遏制大风险,留出小缺口;不仅防范金融风险,更要从房地产市场的根源上解决问题。
或许,只有解决了房地产市场上的利益驱动,才有可能补齐金融市场的各类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