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房地产市场效果真的取决于决策机制
楼市调控为何总在这些时间点出台?按照北京市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陈志的说法,这与监管层的决策机制有关。
“高层部署全年的经济工作,有两个主要节点:一是每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二是次年3月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陈志向21媒体记者表示,在这两个节点上,监管层通常都会对房地产市场做出部署,且基调较为一致。
陈志认为,当年年末直至次年上半年出台的楼市调控政策,基本都是遵照上述两个会议的精神而行。但具体的出台时间和政策力度,要视市场情况而定。
他表示,若市场过冷或过热,调控需求较为紧迫,政策会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出台,也即岁末年初;若调控需求存在,但并不紧迫,则会在“两会”后出台,也即3-5月的“小阳春”期间。
市场走势对调控的影响不容忽视。2010年3月15日,“两会”结束次日,北京一天内拍出三块高价地,且全由央企获取。3天后的18日,国资委就出台央企“退房令”。一个月后的4月17日,“国十条”推出,力度之严在当时堪称前所未有。
下半年出台的政策,则源于另一套机制。陈志表示,监管层通常在8月对年初以来的市场做出研判,“这期间的调研和座谈会比较密集”。按照这个时间周期,若有调控的必要,政策就会在9月和10月出台。
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也持类似观点,她认为,“到9月份,对当年楼市就有了相对清晰的判断,该救市还是抑市也有了明确的方向。”
之所以集中在“十一长假”期间(通常在长假之前)出台,或许还有一重考虑。郭毅向21媒体记者表示,长假期间,公众对楼市的关注度不高,政策出台后会面临一个相对冷静的缓冲期。若是抑制性政策,则会有效阻断“金九银十”的常规营销节奏,效果较为显著。
事实上,正是由于上述特征的存在,楼市调控早已将传统的淡旺季概念打破。“我一直不认同‘小阳春’和‘金九银十’的概念,如果是营销说辞还可以理解,若作为市场研究的依据就不可取了。”陈志说,最近十几年来,房地产市场的冷和热主要由调控所决定,传统的季节因素、供应周期等前提都已大大被弱化。
业界通常将上述现象称为“政策市”。公开数据显示,过去几年间,很多城市的月度销售高点并不出现在传统旺季,而往往在7月、8月和11月、12月等所谓淡季。
陈志表示,刺激性政策通常有3-4个月的作用周期,其对市场的支撑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某些打压性政策则往往立竿见影。因此,要判断市场走势,除考虑各地落地政策的出台时间和力度外,也需结合上述特点。
就今年的市场而言,受访者一致认为,在连续打压政策下,“金九”已经褪色,10月的市场同样难言乐观。年末房企因冲击业绩的需要,或许会放量销售,但恢复至上半年的交易量几无可能。
十一假期,会有开发商为业绩冲刺,刚需群体可根据需求提前“上车”,但需擦亮眼睛,规避购房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