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银行 / 保险 汽车 / 房产 / P2P > 吉利宝腾自主品牌集体失语“东盟” 胜算几何?

吉利宝腾自主品牌集体失语“东盟” 胜算几何?

2017-06-27 09:5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俞凌琳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6月23日上午,吉利与马来西亚多元重工业集团(DRB-HICOM)正式签约,收购旗下宝腾汽车(PROTON Holding)49.9%的股份以及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Lotus Group)51%的股份。

“吉利想要在东盟市场取得突破,并非仅仅靠收购宝腾就能实现的,还需要有海外市场 一盘棋 的顶层设计。”吉利收购宝腾第一时间,一位熟知东盟市场的专业人士直言不讳地表示。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直言:“(此次收购)将为吉利进入东南亚国家市场成为主要玩家打开大门,将有助于吉利在2020年前完成300万辆汽车的销售目标。”

而之前吉利的目标是2020年实现300万辆,这也意味着收购宝腾以后,李书福要再增100万销量 。


吉利迫切打开东盟大门


“吉利至少被 拖累 两年。”对于吉利收购宝腾,吉利集团也并非人人看好,吉利某高层就曾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这样的担忧。

在被吉利收购前,宝腾已经是一块“烫手的山芋”。近年来,宝腾的情况并不乐观,销量节节败退。宝腾财报显示:2016年财年,其销量只有72290辆,比2015年同期巨幅下降30%,仅占马来西亚市场份额的14%。与其国民品牌的身份并不相符。

马来西亚政府为了保证宝腾上万员工的生计,2016年提供了上亿元低息贷款,但因为马来市场狭小,宝腾技术投入不足,技术落后。

此次合作将为宝腾带来转机。李书福表示,双方合作的首要目标是将宝腾莲花扭亏为盈,使宝腾莲花尽量达到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两方要尽量资源共享,减少两方的重复投资,宝腾莲花的复兴不仅仅要靠吉利更要靠宝腾莲花自身的人才流动,创新工艺。

而吉利控股集团常务副总裁·CFO李东辉也表示:“宝腾和路特斯的加盟将进一步完善吉利集团的全球化布局。”

而在李书福的计划中,收购宝腾后的吉利集团,将借助宝腾打开通往东盟市场的大门。


自主品牌尚未入主东盟


马来西亚属于东盟贸易区,吉利借助与宝腾的合资企业,直接可以无关税进入6.23亿人口的东盟市场。不过,上述熟知海外市场的专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吉利进入东盟并非易事。

东盟最大的三个市场,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三个国家汽车销售量占东盟总销量的85%以上,而在这三个最大的市场,日系车特别是丰田的车,占据主流。泰国丰田一枝独秀,占据50%以上市场,印尼丰田的比例更高,超过90%,而马来西亚也是日系车的天下。

当然,从李书福的角度考虑,随着吉利产品技术的引入,再造宝腾,使之在东盟市场有能力与丰田抗衡。

然而,吉利在东盟市场与丰田抗衡并不简单,在东盟市场,丰田有着很深的渊源,而这并非仅靠技术和产品就能解决的。

实际上,奇瑞早在2008年就进入马来西亚,并于2013年雄心勃勃投资3亿元在马来西亚建厂,但奇瑞在马来西亚,并没有取得如期的市场份额,而同样,2015年进入马来西亚的北汽、已经在泰国建厂的上汽MG,都未曾真正打开东盟市场。


东盟战丰田需要跃过三道坎


“在东盟与丰田竞争,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上述专家认为,而其根本的原因是,虽然东盟十国只要其中一个国家相互认可,在其中一个国家生产组装,即可免关税进入另外一个国家,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中,还会遇到很多看不见的壁垒。

“首先要找到熟悉法规后的商业模式。”上述专家认为,以印尼为利,为何丰田在印尼占有90%以上市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印尼除了关税壁垒,还要征收奢侈品税,而日本政府早在20年前,就曾对印尼进行过上亿美元捐赠并签订了免奢侈品税协议,这就导致,其他国家的汽车产品进入印尼均需缴纳奢侈品税,唯独丰田不要交,使之竞争力大幅提升;

“其次一定要了解当地的销售模式和消费习惯,并有针对性提前部署。”上述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日系车在东盟市场的地位,并不仅仅是产品造就的,实际上,本土化生产的同时,还同时引入贷款、保险配套,如丰田在东盟有参股的银行、保险公司,金融和保险体系,使其产品能够随时随地享受到汽车金融保险,增强竞争力的同时提升利润空间。

第三,吉利面对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解决消费者的痛点。东盟市场消费者最关心的是车辆在二手车市场的流转率,这也意味着,消费者宁愿购买二手车市场容易流转的车,而不是新车,而丰田成熟的售后服务网点和二手车市场的流转率,都是国内自主品牌企业不好比的,这也是吉利在东盟市场遇到的挑战。

(原标题:自主品牌集体失语“东盟”:吉利宝腾胜算几何?)


推荐阅读>>>


新能源汽车产业对骗补行为零容忍 进入最严监管期


“双积分”政策再掀中国车市热潮 几家欢喜几家愁


新能源汽车领域合资开放之门能否继续打开 或将严控与鼓励并举


免责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财经365"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