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府新近出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以50项措施,提振实体经济。记者实地走访了上海松江区,探秘沪上工业用地“二次生命力”的源头。
在距离上海市中心一个多小时车程的这片郊区土地上,一批新建的厂房“拔地而起”,一些旧产业园的“二次开发”进行得如火如荼,一派先进制造业的新生机正涌动其间。
靠近G60沪昆高速公路的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原是一处几近空置的传统厂房,而今摇身一变,成为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上一个颇受热捧的高科技园区。
启迪漕河泾(上海)开发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李杨告知,园区原是传统厂房,开发完后招商不佳;这块区域被收购后,经软硬件升级,于去年5月开园。截至去年年底,其入住率达95%以上,主要吸引了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百余家智能制造中小企业。
《若干意见》中指出,未来5年,上海将加强对先进制造业的空间保障。推进工业用地转型升级,2020年上海市工业用地规模预计保持在550平方公里左右,对规划工业用地予以严格管控,为制造业长远发展留足空间。
当下,上海加大了对闲置低效用地的整治盘活力度,通过腾笼换鸟引入新的项目、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以提高产业能级和产出绩效。根据新政,上海各区每年工业用地减量化腾挪出的土地指标,将按照不低于1/3的比例用于重点工业项目。
上海市松江区经济委员会产业园区科的工作人员方琦告诉记者,原先利用土地空间的方式相较粗放,以项目拉动经济发展,但现在老的工业厂房与高端制造业不相匹配;政府主张回购、调整这些厂房,适合智能制造业发展需求,从而引进优质产业项目,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他并表示,其“二次开发”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政府主导,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方式,将调整出来的土地,提供给重点优质项目使用;二、比如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的案例,通过政企多方合作、腾笼换鸟;三,如科大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项目,引进优质的企业进行开发。
他口中的科大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项目,地处上海松江区的另一处,记者探访时,尚是一片火热建设中的工地。该项目今年1月破土动工,占地总面积约328亩,由总部办公楼、复旦-科大智能智能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工业机器人研发调试中心等多个区域组成,主要应用于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服务及特种机器人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
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助理杨浩在受访时介绍,从去年持续并购几家企业后,该企业目前在上海有五、六家全资子公司,但分布在沪上各区,不利于整体办公和协调,建设该基地是为了将已有产能转移集中。
他认为,很多迁出上海的制造企业属劳动密集型,而对于“智造”企业而言,上海在金融、物流、高校资源,以及行政效率等领域的优势明显。
库卡柔性系统(上海)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王江兵也持类似观点,他表示,这个行业更多是“卖”智力,而非劳动力,需要中高端技术及管理人才,在上海有充分资源,虽然某些成本会高些,但在效率产出、开拓创新等方面,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
据悉,这家机器人自动化解决方案企业在过去两年业务发展很快,其订单额从2014年的7亿元人民币猛增到2016年的近12亿元人民币。快速发展带来新扩容需求,此间政府部门在土地手续等方面开通了“绿色通道”,助力该企业新厂今年5月正式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