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类似药的研发呈蓬勃之势。
与化学药品相比,生物类似药品市场空间大、重磅产品多,同时行业壁垒较高,相关企业能获取更高利润。多家券商研报预测,2020年全球生物类似药市场规模为350亿美元。
生物类似药是指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已获准注册的参照药具有相似性的治疗用生物制品。相对化学仿制药,生物类似药的生产工艺和要求要高很多。通常而言,制造商需开发新的细胞系,独立重新制订制造过程,并需对原研药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验证。
2016年,全球排名前的10大药品中7个为生物药。其中,6个是单抗,仅修美乐销量就达160亿美元;罗氏当家品种三大单抗总销量收入206亿美元,占罗氏药品收入53%。
从全球范围看,目前生物类似药的研发主要集中在EPO、生长激素、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阿达木单抗、依那西普和英夫利西单抗等专利过期的大品种。由于生物类似药研发门槛较高,参与者主要集中在诺华(山德士)、辉瑞(Hospira)、安进、默沙东、三星等少数巨头。
在中国市场,2015年是生物类似药管理迎来转折点,政策逐渐与欧美市场接轨,大大提高了研发、生产壁垒,保护了市场。目前复宏汉霖、信达生物等企业研发进展迅速,走在同行前列。
根据预测,2015年-2020年,全球生物类似药将迎来高速增长阶段。在2016年全球销量前200名的药品中,生物药占44%,总金额1572亿美元;单抗是其中最大的品类,总共26个,总金额860亿美元。
我们将后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