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基本面改善和监管政策落地,银行业或将迎来业绩的确定性边际改善,甚至有超预期表现,带来对个股预期提升的同时,也提高了全行业的风险溢价。因此,中期将是DDM分子(业绩增长)开始发力、DDM分母驱动力由风险偏好切换为风险溢价,上演双驱动行情。
中期来看,银行业业绩或已达L型底部,边际上呈现两点确定性的改善:
首先,从基本面看,息差与不良均企稳向好。息差方面,国有行资负结构仍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同业业务占比较低,从而受同业市场利率波动及监管冲击的影响较小,息差已率先企稳。股份行和城商行虽然同业业务占比较多导致息差承压,预计2017年一季度将是息差同比表现最差的时期,后续随着负债端同业缩减,以及资产端收益率回升等因素,息差将随之企稳;不良方面,在2016年年中后就已整体企稳,逾期不良比更率先下降,预示不良拐点。
其次,从监管层面看,最为重要的金融工作会议已经召开,整体符合预期。既然监管基调已定,接下来任务更多在于微观推进,加之经济基本面仍扑朔迷离,政策取向进一步收紧既无必要,也无空间。而监管政策的落实有助于加速银行资产的“解毒”,给银行不良的企稳改善带来持续动力,提振银行业风险溢价。
因此,中期来看,行情将出现分子、分母双驱动格局。分子动力来源于个股业绩的边际改善,分母动力来源于对银行业整体风险溢价的抬高。
长期来看,银行业如养羊。以前是圈养,羊群无论肥瘦,都享受“牌照价值”这个圈带来的保护。而利率市场化、放开民营银行限制、混业经营大趋势等不断在羊圈上开口子,圈养被迫慢慢变成放养。圈外头的狼想进来叼羊,里头的羊心思不一:领头羊主动跑出圈外,逃脱围猎,独享更广阔的草原,长得更结实;瘦羊有心无力,被狼最先吃掉;普通羊以为没有壮羊的竞争,自己能活得更好,于是安于现状,殊不知瘦羊被吃后下一个就是自己,最终继续分化,出逃一批,等死一批。
也就是说,虽然在竞争压力下,银行净息差的长期趋势仍下滑,但随着行业护城河逐渐失守,银行间分化将更明显。预计银行发展战略将从以往“摊大饼”似的关注规模,到更关注内在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资本市场也是一样,逐渐接受规模增速放缓的现实,转而更加关注银行自身的竞争优势 。找到了核心竞争力的银行,息差不但不降,反而可稳步回升。
当银行的同质性逐渐降低时,长期选股自上而下的逻辑不变,但重心逐渐下沉,未来应更重视个股异质性,从核心竞争力精选个股,找到那只领头羊。未来规模和业绩增速将慢慢不再成为银行经营,或支撑银行股估值的最重要指标。未来真正支撑银行股估值的是银行经营管理的优秀程度或者说壁垒,体现在较高的ROE、较为合理的营收结构、较好的风险防控能力等。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