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基金经理,同时管理着27只基金?!
能管得过来吗?!
以前,基金经理“一拖三”、“一拖四”就被视为异象,而如今“一拖十”也显得稀松平常。
数据显示,目前共有137位基金经理管理基金数量在10只以上(A、C份额合并计算),甚至还有8位基金经理管理20只以上的产品.
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哪位“一拖多”基金经理离职,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一批基金面临基金经理更换的局面。
“一拖多”是普遍现象
目前,公募基金市场上管理基金产品数量最多的基金经理是:
招商基金的许强 嘉实基金的曲扬这两人都管理了27只基金
许强单独管理了20只纯债型基金、6只货币市场型基金,同时又与向霈共同管理招商财富宝货币ETF.
曲扬管理基金数目也是27只,但其中多数产品是与其他基金经理共同管理。
其他如国泰基金樊利安、鹏华基金刘太阳、银河基金韩晶、嘉实基金胡永青等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也均在20只以上。而这些“一拖20”以上的基金经理,以固定收益基金经理居多。
数据还显示,纳入统计的1587位基金经理平均“兼顾”的基金数目达到4.1只——从全行业来看,“一拖多”已是普遍现象。
“一拖多”事出有因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一拖多”现象的泛滥,一方面与部分基金公司投研人才紧缺相关,另一方面也是基金产品发行同质化等原因导致。
基金公司人士:
近年来发行的很多产品,虽然被冠以不同名称,但策略相似,那么由一个基金经理管理或几个基金经理管理,其实差别不大。而之所以将原本可以合并为一个的产品拆分成若干个,主要还是为了营销需要。通过拆分产品来增加发行渠道,以招徕更多客户。同时,随着2016年委外定制化基金的兴起,基金数目进一步增加。
此外,“老人带新人”也是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诸多基金产品配备了一位资深基金经理和1-2位新人基金经理共同管理。
再有,某只产品尤其是股债混合型基金需要两位甚至多位基金经理分工协作,也在客观上造成了“一拖多”现象。
那么,评价基金经理是否力有不逮,不能仅仅只看“一拖几”,还要综合评估其管理的合计资产规模、该类基金的管理难度、基金经理个人能力等各方面因素。比如有些基金经理虽然管理产品数目较多,但每只产品的规模都不大,而有些单只基金则规模较大。
如果论规模的话,则是另一番图景——
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
离职波及面广引关注
在“一拖多”现象日益普遍的情况下,只要某位基金经理离职,就将影响到较多数目的基金,这一问题引起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
统计显示,截至8月8日,今年以来基金变更基金经理次数达到1526次,其中改聘209次,增聘810次,减聘507次,涉及105家基金管理人旗下的1229只基金。这其中就不乏“一拖几”基金经理的离职。
德邦基金
8月1日,德邦基金“一拖八”基金经理韩庭博因个人原因离职。
交银施罗德基金
交银施罗德基金今年以来共有3位基金经理离职,其中,3月31日离职的基金经理章妍此前“一拖七”,6月22日离职的孙超离职前更是同时管理了9只基金。
此后交银施罗德没有新聘基金经理,旗下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依然严重。
目前基金经理连端清管理基金14只,黄莹洁和李娜管理基金数目都是12只,于海颖管理10只。
浦银安盛基金
今年6月,浦银安盛基金经理薛铮因个人原因离职,导致公司旗下10只债券基金需要变更基金经理。因为接手了上述基金中的部分基金,浦银安盛的另一位基金经理章潇枫也瞬间变身“一拖九”。
业内人士表示,在公募基金行业人才高流动率的背景下,“一拖多”固然有各种客观原因,但很大程度上也反应了某些基金公司人才紧缺的现实。
而从基金业绩来看,由“一拖多”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表现参差不齐。如果看任期回报同类型排名的话,同一位基金经理管理的不同产品,可能业绩在1/3,也可能排在后1/5.
当然,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基金时,考虑基金经理是否“一拖多”、是否有足够的精力来管理好基金,仍然是很重要的标准。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