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监测显示,2017年,各商业银行共发行1183款净值型理财产品,相比于2016年全年发行的756款,同比增长率高达56.48%。
在公募行业,保本型基金或将落幕。
2017年1月24日《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下称“新规”)发布后,虽然监管层指出“保本基金”到期后都可以将名称调整为“避险策略基金”后继续运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基金公司大多选择了转型以及清盘。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2017年约有30只保本产品到期,其中大部分选择了转型,或债券基金,或混合基金,亦有个别选择转型成为指数型和股票型基金,当然也有一部分选择了清盘。
据Wind数据统计,2018年将会有62只保本基金到期,2019年依旧会有最后的45只保本基金到期,这107只共计1692.02亿元规模的保本基金将迎来转型或是清盘的命运。
净值型基金上位
在征求意见稿中,监管层提出了“90天最短期限令”,这意味着3个月之内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将彻底消失,而这类产品也是银行理财产品中占比最高的。
沪上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产品总监分析道,一直以来银行基本牢牢占据了1个月到3个月期限的理财市场,虽然公募基金曾在2012年开始大规模发行短期理财基金,但期限也大都是7天、14天、28天为主,主要填补了银行在这类期限上的空白。
而随着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未来基金公司将更容易去布局发行1个月到3个月的理财产品,而公募基金在净值型产品的管理上有相当多的积累,比银行有着更大的优势。
正如上述城商行人士表示,虽然封闭式的保本理财产品消失,但是开放式的理财产品依旧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这类产品也大多类似于货币基金,灵活、便捷,但收益或许会低于公募基金的短期理财产品。
同样由于保本基金的逐渐消失,公募基金类保本产品也将迎来更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在上述产品总监看来,离开了“保本”这一名字后,保本基金将不再具有优势,或许说相比公募行业一些其他产品失去了优势,例如短期理财基金、债券基金,尤其是一些混合债基,而这些产品往往也可以通过CPPI策略实现保本的功能,向上的收益空间也更大。“最主要的一点,一旦投资者通过这些产品习惯了净值型产品的运作,也就会更加偏好公募基金。”获取更多财经资讯,请随时关注财经365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