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数据显示,2017年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分别为14.64%、9.26%。而普通股票型的自购基金平均收益为15.94%,偏股混合型的自购基金平均收益为10.62%。由此可见,基金公司自购和员工跟投,并没有对基金自身业绩造成多大影响。
自购基金的行为是否能体现一家基金公司的操作和收益业绩?这种“利益捆绑模式”真的能保障投资者收益吗?
资深基金研究专家王群航(博客,微博)在接据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员认购,的确很有震撼力,可以从某个角度上说明相关新基金的产品设计、该新基金拟任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后市预期、公司执行力等都可能很好。同时,这也是一种很独特的营销创意。但是,对于该基金未来的业绩预期,就必须冷静下来看,我们的确非常希望该基金能够有一个良好的、领先的业绩表现。不过,这种"良好的、领先的业绩表现",如何能够避免陷入"利益输送嫌疑"的尴尬,就非常考验管理人的智慧。”
跟投需谨慎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部分基金公司为了冲销量,花样百出。此前,无论是兴全合宜基金的提前募集结束,鹏华基金的自购,还是嘉实基金的限购,都可以看出基金销售市场热度的空前高涨,监管也呼吁基金管理人主动理性对待募资热潮。
“基金公司员工自购基金行为表现出员工对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前景,以及对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能力有信心,并把这种信心展示给公众,增强基金持有人和潜在客户对公司基金产品的信心,有利于维持和提升基金管理规模。”恒丰泰石资本管理公司总经理韩玮在接据记者采访时表示。
实际上,基金公司自购的原因并不完全因为员工对产品的支持,不同公司自购收成也大不相同,基金投资本身也具有风险。
韩玮认为,自购基金目前可能存在的风险有三种:第一,基金经理压力过大的风险。公司全体员工投资后,公司内外对该基金的关注度会非常高,基金净值表现不佳时可能会更多受到同事的咨询、建议、指责等言语干扰。基金经理如果压力过大反而会影响投资业绩;第二,投资过度保守的风险。由于基金中有领导和同事的投资,为了避免出现浮动亏损,基金经理可能采取过度保守的策略,反而可能会错失明显的投资机会;第三,利益输送风险。如果公司中的交易、风控和合规岗位相关人员全都申购了本公司的某只基金的话,则公平交易和防范利益输送相关制度的有效执行将面临挑战。获取更多财经资讯,请随时关注财经365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