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资基金公司中,上投摩根与景顺长城的发展颇为可圈可点。”某“老十家”基金公司前任董事长告诉记者。
尽管这两家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会与资本市场的节奏高度关联,但其在行业含金量最高的权益投资领域有所斩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截至2017年末,剔除货币基金之后,上投摩根以493.55亿元的规模排名第29位,而景顺长城以550.36亿元的规模排名第26位。颇为难得的是,两家公司的权益类基金占比较高,上投摩根的权益类基金规模为444.98亿元,在行业里排名第20位,而景顺长城的权益类基金规模超400亿元,在行业里排名第19位。
在上投摩根的外方股东追求控股的同时,景顺长城基金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尚未接触到相关资讯。目前景顺长城的股权结构是景顺资产与长城证券各占49%,并列第一大股东,而小股东大连实德持股2%。
事实上,除了摩根资产外,亦有其他合资基金公司的外方股东在追求控股。沪上另一家合资基金公司中层告诉记者,外方亦有意控股,但目前尚未有实质性进展。
有的外资赚得盆满钵满
从合资基金在中国的发展来看,在外方未拥有控股权的上半场,中方股东的资源变得格外关键。
从财务投资的角度来看,倘若找对了合作伙伴,外方股东的斩获颇丰。以工银瑞信基金为例,瑞士信贷作为发起股东,以4000万元的出资,获得公司20%的股权。工商银行年报显示,工银瑞信基金2017年实现净利润高达18.39亿元。这意味着仅仅在2017年度,瑞士信贷20%的股权对应了高达3.6亿元的收益。
在中国基金市场斩获颇丰的不仅仅有瑞士信贷。建设银行年报显示,建设银行持股65%的建信基金2017年实现净利润10.17 亿元。外方股东信安金融持股25%,亦对应着高达2.5亿元的收益。
事实上,在近年发展迅猛的银行系基金公司,多数为合资基金公司。在多家银行系基金公司跻身行业第一梯队的同时,其外资合作伙伴均成功地在国内市场分到了一杯羹。
除了坐拥强大渠道资源的银行系基金公司外,部分“老十家”亦引入外方股东,摇身一变成为了合资基金公司。
2003年,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参股富国基金,成为“老十家”中第一家外资参股的基金管理公司。2005年6月,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参股嘉实基金,使嘉实基金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合资基金公司之一。这两家老牌基金公司出色的吸金能力,让外资股东赚得盆满钵满。
在合资的历史上,也有“赶早不赶晚”之说。发起成立合资基金的外方股东,往往数千万元则可以获得20%-49%的股权,十年前投资第一梯队基金公司。据了解,两次蒙特利尔银行买入富国基金股权共计3333万股,占比为27.775%,每股价格溢价约4倍,以此计算,2017年初,33.36亿元的交易让麦肯齐投资公司获得了华夏基金13.9%的股权。
从数据来看,合资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占据了基金业的半壁江山。然而,对于多数合资基金公司而言,主要还是依靠中方股东的资源。
“中方股东往往掌握着渠道资源。”上述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对于基金公司发展至关重要的投资研究,从过往的实践来看,还是本土人才更贴近市场。在合资基金的发展过程中,尽管也有过由外国人担任投资总监的情况,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获取更多财经资讯,请随时关注财经365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