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基金 / 公募 / 私募 理财 / 信托 / 排行 > 浙大退休女教授曾花40万买保健品

浙大退休女教授曾花40万买保健品

2017-06-01 17:55  来源:中财网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中财网


  
  黄勤87岁,20年前,她是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退休后,回到了广州养老。

  她居住的小区位于繁华的广州大道,北傍珠江,距离广州标志建筑广州塔只有不到一公里路程。小区的一名业主说,“这个小区住的不是富商,就是高级知识分子”。

  白天,儿女们都上班了,黄勤坐在宽阔的落地窗前,窗外,是繁华的珠江江景。偶尔透过窗户的缝隙,飘进来模糊的汽笛声。

  通常,她的日子是这样度过的:坐在窗前“看看书,弹弹琴,偶尔带着小狗出去遛遛。”

  她头发全白,除了耳朵有些背,背有点驼,身体还是不错,步履稳当。

  她会用微信,能上网浏览新闻,阅读评论。

  最近,她看的最多的是网上关于她的新闻,以及网友对她的评论。

  2014年,她出版了《心理健康活百岁》一书,书中结合她自己的经历,对老年保健用品的实用性和虚高的价格提出了质疑。她自己承认,此前曾买过40多万元的保健品和保健器械。

  媒体采访她,把她当成反对老年保健用品的斗士。她成了网红。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我干的事了,有人说我好,也有人骂我蠢货!”

  有人说她好,是因为她敢站出来对保健用品说不,有网友评论说,“一个快90岁的人,能这样理智地面对保健用品,不简单。”

  有人说她蠢,是因为“作为一个高级知识份子,钱多人傻,居然上过当受过骗。”

  黄勤说,她高价买保健品,是因为她也是一个老人,同样有对死亡的恐惧。她敢说出来,因为虽然老了,但还是个知识分子,有站出来为老年人说话的冲动。

  5月20日,黄勤谈了她买保健用品的经历,她的书,她所理解的老年人生死观和健康观。

  以下为黄勤口述。

  
  黄勤和她出的书。

  “有些老人把保健品藏在床底下”
  我买保健品和保健用的医疗器械,已经有十多年历史了。

  最初,是因为我得了糖尿病,着急,希望早点好起来。

  这时候,听说一个培训班教一种治疗方案,说用了这个方案,可以48个月不吃药,血糖稳定在正常值以内。

  培训班开在一个酒店里,到酒店住一个月,几乎不给吃饭,第一个礼拜吃一点点饭,第二个礼拜,只让吃青菜,又一个礼拜,青菜也不让吃了,只让喝青菜汁,每天喝七杯。培训班结束,开始推销东西了,卖给我们保健药物,还有洗蔬菜的机器,说用这个机器洗了的青菜就没有农药了。那次加起来,花了一两万吧。

  2010年到2014年这段时间,我花费的钱最多。2010年,我老伴得了胰腺癌去世了。这对我打击很大,我怕我也会得癌症。因为我老伴的几个长辈都是得癌症去世的,我的一个亲人也得了癌症。我担心,我身上也有癌症基因,这加深了我对死亡的恐惧。

  那段时间,我买了一台箱子一样的频谱治疗器,花了六万元;一架按摩床,花了一万多元;一台红外线足部治疗仪,花了三千多;一个负离子发生器,花了一千多;一个腿部按摩椅,花了四千多;一个捶背的机器,花了一千多……
  这些东西,加上之前的,不止四十万吧。

  那段时间,对身体的任何不适都很在意,都想快点好。为了调理身体,治疗失眠,我还炖过孔雀。一个公司说他们养的蓝孔雀能治疗失眠,我就交了两万块钱,当作入股,他们定期给我送一只孔雀,我炖了吃。

  我的事情大家知道以后,有人在网上骂我蠢货,说我是钱多人傻。

  其实,在保健品面前,很多老人是经不住诱惑的。

  我上了新闻后,一些年轻人找到我,抱怨对父母的行为感到不可思议。

  有个年轻人说,她父母的房子总是关着,不允许她进去,后来她找机会进去一看,里面堆得全是保健品和保健器械,有些贵重的,藏在床底下。后来,有推销保健品和保健器械的上门,她就把他们骂了出去,她的父母眼巴巴的看着孩子的行为,委屈得眼里含着泪。

  我想说,买保健品和有文化没文化没有关系,不理解,是因为你们还没有老去,我们只是想给自己多争取一点时间,做没做完的事,过点没有来得及过的生活。

 
  中老年人排队领取保健品。图片来自网络
  只是想晚年好好活一下
  我和丈夫结婚50多年了,退休前,一起在浙江大学搞心理学,他一生致力研究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我也一直是他学术上的助手,我平时都叫他先生。他生前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结集出版。

  我希望自己完成先生的遗愿。其实先生在生病的的时候,也是希望多给自己争取一点点时间,做完没做的事情。所以他也用过保健品,我记得我们用过一种蚯蚓提取物的东西,说是能抗癌。

  有文化的人也许更迷恋保健品,更希望多活几年,因为活下去,利用自己脑子里的知识,还想多做点事情。

  另外,就是我们这代人,包括现在五六十岁的人,以前都吃了不少苦。我经历过大跃进、大饥荒、文革,记忆最深刻的就是1959年到1961年,我们在学校教书,那时候没有饭吃,教学工作都停了,为了填饱肚子,找来甘蔗渣,磨成粉,和米粉拌在一起做成糕。米饭不够吃,就发明双蒸饭,蒸了一次,再蒸一次,看起来多一些,肚子没饱,心理上是饱了。文革时,因为我们是搞心理学的,认为是唯心主义,挨了不少批。这一辈子,年轻的时候,几乎没有消停过。

  在老年人心中,有个黄金十年,就是六十岁到七十岁之间。老年人认为,六十岁之前,没有退休,总是在忙,为子女忙,为父母忙,没有享受过一天生活,没有为自己活过。再过十年,就又老了,走也走不动了,就更不能左右自己的人生了。所以,他们希望把握好这个黄金十年,身体好的想利用这个黄金十年好好为自己活着,就愿意在保健上花钱,身体不好的老人,就更依赖保健品,拼命把握住这个十年。

  年轻人知道保健品不是灵丹妙药,我们老年人,活得比你们长,吃的亏比你们多,难道我们不知道?

  但是,明明知道很多保健品或者保健器械并不像传说中的立竿见影,很多老年人也吃过亏,但下一次还是要买。因为我们总是想着,这东西万一有效了呢?就算无效,吃不死,就当中药吃吧。

  “很多老人知道保健品的猫腻,但就是愿意”
  我现在质疑保健用品,并不是认为保健用品就一无是处,是在骗人。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老百姓注重疾病预防,医疗和保健。保健用品就有了市场了。我购买保健品和保健器材十几年了,自己感觉,有些是有效果的,比如我耳背,一种保健药物,用了对耳朵确实有好处,我现在还在用。但总体来说,它们的作用不值那么多钱。后来,遇到一些夸大其辞的,说自己的产品上过太空,药到病除,说自己的产品某中央首长用过,这让我越来越警觉,越来越反感。我认为,品质优良,效果明显,价格适中的保健品是可以接受的,还有一些保健器材也可以使用,但不要太滥。

  那个六万块的频谱治疗器,后来我了解到,成本价2万,批发价3万,卖给我就翻了一倍,我拿来洗桑拿了。


  黄勤花6万元购买的频谱治疗器。

  孔雀吧,不知道有没有作用,炖着吃和鸡差不多。

  培训班学习来的那个吃青菜的方案,回到家发现不实用,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弄那么多蔬菜,榨那么多汁?比如那个吃青菜的方法,刚吃的时候,脂肪肝逆转了,血糖也下去了,但你不可能一辈子那样吃。

  那台两万多的按摩床,不好用,放家里碍事,就堆在出租屋里了。

  但是,我却很喜欢一些卖保健品的小孩。我私下里和他们关系很好。为什么?因为他们愿意和我说话,前前后后叫我奶奶。

  很多老年人知道这是保健品公司的推销手段,打的亲情牌,但就是愿意,就是拒绝不了。

  有一次,一个推销冬虫夏草含片的经理,组织一百多个老人,做了一场报告,我也参加了。这名女经理讲起她和自己母亲的故事,讲得在场的老太太和她一起哭。这名女经理哭着说,“子欲孝而亲不在”,说完这句话,她扑通跪在了讲台上,说自己母亲不在了,就把在座的当成自己的母亲来孝敬。很多老太太上台拥抱她,给她送纸巾。最后,这个女经理签了一百多个订单,一个五千元。”

  你想想,现在有多少孩子,愿意为自己的父母流泪下跪,懂得“子欲孝而亲不在”这个道理?

  去年,我中风住院,每天都有年轻人去看我,都是卖保健品的小姑娘小伙子,他们到医院给我送吃的送喝的,照顾我,连内裤都帮我洗了。

  邻病床的老太太羡慕得不行,“黄老师,你真幸福,这么多人疼你。”

  你说面对这些孩子,甜甜得叫你奶奶,你怎么好意思不买。他们也是为了挣一口饭吃,不容易。

  我女儿也劝过我,不要理睬那些卖保健用品的,他们只是为了利用老人挣钱。我告诉女儿,这么老了,还有人愿意利用,不挺好吗。利用你的时候,起码愿意搭理你。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搭理老人了。

  我有时候在家,就喜欢问儿女们一些问题,儿女们总说,“给你讲你也不知道,带你去路又太远。”

  孙子周末来看我,一进门喊了一声“奶奶好”,就开始玩手机,走的时候叫一声“奶奶再见”,就离开了。我说孙子,“给奶奶说说话嘛”,孙子说“说什么呢。”唉,都没话说了。

  没人理你的时候,上来一群小伙子小姑娘,一个奶奶又一个奶奶的叫,你不心软?!

  很多老人知道保健品的猫腻,但就是愿意,掏钱买热闹、买情感依托啊。

  “别让保健品对老人二次伤害”
  直到2014年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完全把时间荒废到这上面了,就收心了,与其恐惧死亡,不如面对,好好珍惜当下的时间,做些有用的事情。

  我又捡起了心理学,整理出版了丈夫的研究成果,把丈夫的80万遗产捐给了浙江大学,成立了一个出版基金。


  黄勤把丈夫的80万遗产捐给了浙江大学,成立了一个出版基金。

  之后,结合自己的经历,我开始研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老年人买保健品的问题。我把这些都写进了《心理健康活百岁》一书里。

  2014年,我出版了这本书,书中对老年保健用品提出了质疑。直到今年四月初,广州一家媒体看到了我的书,上门采访我。

  我没想到要出名,我愿意站出来说自己的经历,对保健用品提出不同意见,是因为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青岛一个老人四年倾尽积蓄购买近10万元保健品,最后跳海自杀了。

  老人依赖保健品,一是相信保健品有用,二是对推销保健品的人有种情感依赖。我不反对保健品本身,我知道,健康产业,也是国家要发展的产业,很多人要靠这个吃饭,并且有些保健品确实是有些作用的。但我反对操作保健品市场的人,让保健品价格虚高,产生暴利。这就造成了对老人的二次伤害。

  我对于保健用品的观点,是如果确实有效果,价格适中,可以买。但反对人为操作的暴利。建议子女理性干涉父母购买保健品的问题,子女可以通过咨询,了解到保健品的真实效用,合理价格后,决定是否购买或为父母代买。另外,建议子女多与父母交流感情,以免推销保健品的人趁虚而入。

  我做了这个事情之后,我女儿劝我,别再接受媒体采访了,小心做保健品的人打你。我说我不怕,我做的正能量的事,我觉得经过媒体这么一曝光,是有效果了。

  我去街上转,发现发保健品广告传单的人少了。

  广州一家主流媒体也发表评论,《对“保健品坑老”要“零容忍”》,我觉得自己的呼吁起了作用。

  我做这个事情,不光是要告诉老年人,怎么对待保健品,也想提醒,这个社会该怎么对待老人,子女怎么对待老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财经365)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经本站核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理财 保健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