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基金公司自购情况一览
投资者适当性新规落地让基金销售与投资者风险等级相匹配,向投资者销售任意类型产品成为过去;此前的6月2日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证券投资基金上市规则(2017年征求意见稿)》,针对迷你基金终止上市提出了相关规定。随着各项监管新规陆续实施,在一些基金清盘的同时,基金公司自购旗下产品的现象明显增多。
数据显示,在已清盘的75只基金中(A、B类合并计算,分级基金只计算母基金份额),今年以来清盘的基金占18只,接近去年全年的20只,全年有望超过2015年33只的“纪录”。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基金公司共自购45次,超过去年同期50%,涉及33家公司,其中,5月和6月分别自购10次和18次,远超前4个月;与前5个月分别仅有6家、3家、5家、2家和8家基金公司自购相比,今年6月出现自购的基金公司达到14家。
从公司来看,光大保德信基金自购4次,为今年自购次数最多的基金公司,南方基金和易方达基金则各有3次自购,华宝兴业基金、广发基金、富国基金、中银基金、天弘基金和工银瑞信基金也各有2次自购。
沪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指出,以往,基金公司自购旗下产品大多是由于自身理财需求或是助力新基金发行,但目前市场发行热度并不强烈,基金公司自购并不能有效促进发行,大多还是为了避免产品清盘和表示对后市的态度。
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也表示,自成立以来,公司就多次认/申购旗下基金产品,目前持有多个公司产品。同时,公司一直鼓励基金经理、员工跟投旗下产品,首先是希望将公司利益、自身利益和投资者利益捆绑在一起,以期与每一位投资者共同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其次是长期看好资本市场发展机会。
虽然基金公司自购的频率在增加,但自购的规模却没有提升。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各月份基金公司自购规模依次为1.8亿元、1.6亿元、8070.34万元、1.1亿元、2.15亿元和2.55亿元,合计10.01亿元,而去年上半年,基金公司自购规模合计10.54亿元,其中,5月份达到8.1亿元。
从公司来看,自购规模达到1亿元的有工银瑞信基金、华富基金、国投瑞银基金和招商基金,其中,工银瑞信基金自购规模达到1.3亿元,是上半年自购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而自购规模最少的公司仅自购了9.88万元。
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基金公司下半年自购的频率和规模往往会远超过上半年。例如,2015年下半年基金公司共计自购118次,自购规模为13.4亿元,超过上半年的51次和8.06亿元;2016年下半年基金公司共计自购71次,自购规模为19.19亿元,超过上半年的30次和10.54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