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调控叠加需求放量,大宗商品迎来“新周期”。7月份以来,伴随着去产能的持续推进,以及中国经济筑底回升带来的需求增加,黑色系、金属品种、化工品种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其中,铁矿石期货7月涨幅达21.3%,TDI部分现货涨幅已达41.6%。
昨天,国内期市收盘多数飘红,黑色系强势收涨,铁矿石封涨停,焦炭、焦煤涨近6%,螺纹钢涨近5%,盘中刷新三年半新高;化工品多数飘红,橡胶跌幅略有收窄仍跌近4%;有色金属小幅上扬,沪铜突破前期高位涨逾1%;农产品涨跌不一,鸡蛋涨超3%。
大宗商品7月转“牛”
在经历了上半年的过山车行情后,大宗商品6月中旬重拾升势,多个板块7月至今涨幅明显。
黑色系品种方面。截至发稿,7月份以来,铁矿石涨幅21.3%,焦炭涨幅18.5%,焦煤涨幅19.8%,螺纹钢涨幅11.5%,热轧卷板涨幅13.1%。
另以铁矿石现货为例,5月底至今,国内进口铁矿石库存已连续10周位于1.4亿吨上方。与此同时,同期普氏62%铁矿石价格指数则从58.00美元/吨,攀升至69.55美元/吨,涨幅达19.91%。铁矿石价格指数期间甚至一度突破70美元/吨关口。
金属品种方面。7月份以来,锰硅涨幅12.3%,沪镍涨幅9.3%,沪铜涨幅6.1%。
化工品种方面。7月份以来,沥青涨幅13.1%,PVC涨幅6.6%,塑料涨幅7.1%。PTA亦录得7.1%涨幅。
实际上,中国经济向好带动需求回升,成为7月以来大宗商品重回涨势的重要原因。商务部网站上周援引市场观察网消息称,根据最新数据,中国第二季度GDP增速达到6.9%,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促使市场各方对中国紧需的大宗产品价格走向趋向乐观。文章还表示,中国经济增长强劲或促使大宗商品价格出现通胀。
以TDI(甲苯二异氰酸酯)为例,作为生产海绵制品的主要化工品种,在部分区域,其高端品种过去一个月涨幅已达41.6%。
中国证券报援引分析人士认为,今年以来,下游需求趋旺、环保力度加大、库存收紧等因素促使化工类产品提价;化工行业也处于周期内的利润增长拐点。在市场和行业周期的共振下,化工品涨价行情仍值得关注。
供给减少、需求增加
从目前来看,当前供需两端的格局还将继续维持。
需求端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费国之一,中国的经济走势对于大宗商品市场有着直接影响。
统计局周一(7月31日)数据显示,中国7月官方制造业PMI指数51.4,连续12个月位于枯荣线上方,显示中国制造业总体走势平稳。
上海证券报此前援引国家统计局消息,全国31省份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已全部出炉,有20个省份投资增速快于全国8.6%的平均水平。此外,有11个省份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都超过10%。分析人士认为,制造业投资加快是促进民间投资回升的主要原因。
上述迹象意味着,国内市场对于大宗商品“胃口”将越来越大。
供给端方面,去产能还将继续。人民日报周一刊文称,煤钢价格回升,免不了会有企业打起“明里去产能、暗地增产量”的小算盘,这就要以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助力去产能,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标准,提高落后产能的生产环保成本、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用市场无形之手,让僵尸企业难以为继、让落后产能无利可图,最终实现新旧动能有序接替。
前海开源执行投资总监、基金经理谢屹此前分析,中国/美国以及全球的经济将持续在高度景气区间并处于回升状态。其中中国可能9月之后会出现拐点。而在周期最好的阶段,大宗商品会是各类资产中表现最突出的资产。基本金属、稀有金属以及黑色系商品已从年初的回撤中反弹。如果说2015年底是第一轮商品的上行起点,那么,2017年中开始的上行则是第二波,商品在第二波上行中大概率会突破前高,并强势震荡,将带动PPI反弹,使得经济走向过热。
不过,建设银行大宗商品市场研究报告分析,上半年,钢铁行业相关政策频出,引发了市场对钢铁相关商品的炒作。报告分析,钢铁市场方面,长期走势受到供给宽松影响料将走弱,但叠加短期期现货价格互动和季节性影响因素后,钢价下半年或宽幅波动。报告预计钢铁市场下半年整体呈现“弱——强——弱”的演变路径。铁矿石价格整体弱于钢价,呈现底部震荡横盘态势。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