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金融产品,收益无非来源于三种:通货膨胀的钱、别人口袋里的钱和内在价值的钱。
通货膨胀的钱就是随着通货膨胀而增值的那部分钱。最典型的就是贵金属和大宗商品,这些商品总体上供需平衡,长期价格会随着通货膨胀的上涨而上涨。房子在总体上供需平衡的情况下,长期价格的涨幅也与通货膨胀接近。在快速城市化的国家,例如中国,因为供小于需,所以房子的价格会明显快过通货膨胀。如果底层资产的收益来源主要是通货膨胀,那么高收益就不可能长期持续。
别人口袋的钱就是在零和博弈的情况下,赢的人从输的人那里得来的钱。最典型的就是炒期货、炒外汇、炒虚拟货币和炒股票短线。这部分钱来得快,而且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度自信的心理缺点,所以很多人都把目光瞄向了这部分收益。如果别人都是傻子,只有自己是聪明人,那这份钱确实好赚。但很明显,别人不可能都是傻子,很多人不仅聪明,而且努力,而且还有比你更好的资源。所以,这份钱其实是最难赚的,即使赚到了,大部分也是因为运气原因。运气难以持续,所以赚别人口袋的钱也是不可能持续的。如果底层资产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别人口袋,那就千万不要看到之前一段时间收益高就杀进去。
内在价值,是指底层资产内在产生的收益。例如股票背后的上市公司的盈利,债券发行方付的利息。从长期来说,理财收益的来源只有两种,一是通货膨胀,二是资产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的收益一般要高于通货膨胀的收益,而且也是体现理财成功与否的主要指标。美中不足的是,内在价值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一项资产在短期内的价格波动不取决于内在价值,而是取决于市场情绪和认知的波动。所以,除了短期债券等期限短的底层资产,其他期限长或没有固定期限的底层资产所组成的产品,短期收益来源都不可能是内在价值。
弄清相对收益
牛市来了,每个人都是股票高手,因为几乎每个炒股的人都赚钱。同时,每个基金经理都是明星基金经理,因为几乎每个基金经理都能帮投资者赚到钱。如果你就此满怀欣喜地把钱交给基金经理,那可能会失望。因为牛市时赚钱基本上只是跟着大势赚钱,并不能说明水平。相反,根据统计,水平高的基金经理往往是牛市时收益不如大盘,因为牛市泡沫高,水平高的基金经理一般都会在这个时候保守。熊市时,才是体现基金经理水平的时候。千万不能仅凭牛市的表现,就认定某个基金经理的水平高。
关注长期表现
牛市期间的高收益业绩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在牛市退出,高收益没法放入口袋,只是账面收益。只有穿越牛熊后的长期收益才有意义。所以,虽然高水平的基金经理在牛市表现不出色,但并不影响他们的长期地位,因为精明的投资者会选择他们。
从长期来说,年化收益超出大盘指数3%的基金经理寥寥无几。如果谁能做到长期超过大盘指数3%,那就是妥妥的明星基金经理。但是,如果按1年来看,超出大盘指数30%的基金经理也很常见。一旦某个基金经理某年业绩出色,基金公司、基金发行渠道都不会放弃这个大好机会,而是会大力向投资者推荐该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大多数情况下,“体育画报诅咒”会出现,上一年表现优秀的基金经理在下一年都会表现不好。(“体育画报诅咒”是指某个体育明星如果登上《体育画报》封面,下一年的表现一般都不好。)
所以,当理财经理向你大力推荐某个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的产品时,一定要关注一下他是短期业绩优秀还是长期业绩优秀。
关注内控机制/产品运行机制
内控机制是产品合法合规依约运行的保障。有的产品看起来风控措施很严格,但并没有机制保障这些措施能够落实。更为严重的是,有的产品发行方别说没有能力去落实这些措施,而是根本没有意愿去落实这些措施,一开始就是骗投资者上当的。有些一开始没有想骗投资者,但后期随着产品窟窿越来越大,为了掩盖问题,也不得不开始骗。对于投资者来说,不管是主动地骗还是后期被动地骗,都没有区别,都会带来损失。
所以,面对产品说明书和宣传材料中的诱人话语,一定要关注有没有完善的内控机制来保障这些诱人话语得以实现。
对于持牌的金融机构,在申请牌照的同时,都会要求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拿到金融牌照后,内控机制也是监管的长期重点。所以,对于持牌的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投资者基本可以放心。
一般来说,持牌金融机构的宣传材料也不会太脱离事实。往往是非持牌的金融机构才会做出不负责任的宣传。对于非持牌金融机构,不在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之内,所以不能寄希望于监管,只能寄希望于自己。如果对对方的内控机制没有信心,或者自己对对方没有掌控能力,那还是回避为好。
以上就是关于理财知识:批判性思维能够帮你躲过很多“坑”的相关内容,了解更多理财知识及行情资讯,请随时关注财经365网站基金理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