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讯,近日,杭州一位资深的理财顾问姚发士听闻市场上惊现一种骗局,中招的中老年朋友还不在少数。
有媒体报道称,近期有多家寿险公司先后在排查中发现,有客户反映,有人谎称是险企的售后服务部门,向他们寄发《客户通知函》、拨打电话、发送短信,以向客户“发放补偿金”、“提供补贴”等名义,骗取客户先前往相应险企退保,然后再前往某商务楼办公场所购买所谓的“理财产品”,骗取消费者的钱财。
据了解,这种骗局在春节期间尤为猖獗。此前几日,上海金融服务办公室就根据信访投诉渠道发现了多达34家涉嫌“退保理财”活动的企业。
此种手段并不是“退保转购理财”骗局的唯一方式。在全民理财时代,不少保险公司也开始转型投资理财领域,较之于普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保险类企业一直有着不错的风险评估体系,但随着一些新型优质互金平台崛起,保险类理财产品企业的销售势头有所回落。2017年12月底,保监会就发布了风险提示指出,市场上有冒充金融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保险公司等名义实施“退保理财”诱骗的不法行为。近日,地方保监部门拉响警报,揭开了目前市面上“退保转购理财产品”的新骗局。
随着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和交易场所清理整顿深入开展,国内一些地区部分金融信息服务、资产管理、投资管理公司逐步变换手段手法,转而采取直接冒用保险公司名义、诱骗保险客户“退保转购理财产品”的手法,严重扰乱保险市场秩序,严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和财产等合法权益。
“退保理财”的基本操作手法又是如何呢?姚女士查阅资料综合整理后发现,大概有如下三步:第一步,通过拨打保险消费者电话等方式,自称是金融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第二步,骗子称保险消费者持有的保险产品收益较低,以“客户售后服务”、“保单收益升级补偿”、“赠送礼品”等名义推荐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第三步,劝说保险消费者购买所谓的“理财产品”可获补贴、退保资金转购“理财产品”可获贴息或领取旅游券等,诱导保险消费者办理退保或保单质押贷款后,购买“理财产品”。
为避免上当受骗,保监会也建议保险消费者不要轻信“退保理财”,做到“三拒绝”:拒绝相信高息“理财”和以保险公司名义承诺的高额回报;拒绝被赠送礼品、“先返息”等诱饵打动;拒绝与销售人员以个人名义签订投资理财协议以及销售人员以个人名义出具收据等。
这种“退保理财”手法新颖,隐蔽性强,所以保监部门提醒各位投资者,要擦亮眼睛,认清“退保理财”的主要手法,谨防上当。千万不要被礼品、返息这样的蝇头小利所蒙蔽,而犯了因小失大的错误,失去保险保障。
与此同时,保险业开始发起“自卫”与“反击”。面对新骗局的出现,在已出台《中国保监会关于严格规范非保险金融产品销售的通知》的基础上,各地保监局近期要求各保险公司加强日常监测和报告工作;要密切关注并收集有关“退保转购理财产品”的最新动态情况,一旦发现案件风险苗头及时报告。为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一些地方保监局已与当地公安部门建立专项案件线索移送机制。获取更多财经资讯,请随时关注财经365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