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讯,4月以来,受资管新规和信用风险事件持续增多等因素影响,大量债券投资机构对于低等级信用债的谨慎情绪持续发酵。部分有隐形政府信用背书的城投债,以及被广泛认为有土地房屋资产托底的地产债,也遭投资机构冷遇。当前公募私募等投资机构正从行业基本面分析、精选个券、久期调整、政策研判等多个维度,着手排查所持信用债标的和潜在投资标的的信用风险。整体来看,排雷避险正逐步成为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相关投资机构的标准投研动作。
谨慎情绪弥散
在谈到5月14日晚间再度暴露的“海华信国际集团有限公司20亿元超短融本息兑付违约风险事件”时,上海淳杨资产投研总监张泳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我们之前重点关注过华信的债券。虽然公司名气很大,但它的资产规模、营业收入的扩张速度让人感到难以解释,最终我们并没有对华信旗下的债券进行投资。”
今年以来债券二级市场的整体运行市况显示,受金融去杠杆持续推进、表外融资难度不断加大、实体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不少发行主体存量债券集中到期等因素影响,信用债市场整体个券信用风险加速暴露。
来自财汇大数据终端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已有10家发行主体出现违约,累计发生21起信用债违约风险事件,涉及债券余额超过150亿元。尽管相关个券违约总金额目前仅占信用类债券市场超16万亿元规模的约1%。,但与往年相比,相关违约主体明显呈现多样化特征,涉及行业更为广泛。
上海赞庚投资研究员谷卿德分析,虽然违约主体的类型和行业呈现多元化,但总体来看仍有一些共同之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违约主体所处行业景气度低迷,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如大连机床、春和集团等;第二,外部融资收紧导致杠杆率高、融资渠道狭窄的企业难以续借债务,引发流动性枯竭,如中安消,这也是今年信用债违约所表现出的与以往年份所不同的新特征。
根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公私募机构一线了解的最新情况来看,在今年以来信用债违约事件显著增多的背景下,信用债市场谨慎情绪持续发酵。
在谈到今年信用债市场整体违约风险暴露较往年显著增多的情况时,张泳分析,目前信用债发行主体在存量债券的还本付息上普遍面临的压力至少体现在四大方面:一是总体债务负担较重,二是对外部融资依赖较大,三是企业经营现金流整体偏流出,四是部分传统行业的发行人经营恶化。此外,今年以来商业银行自身融资扩张能力持续受限、各类债券发行主体在表外融资上普遍面临严厉封堵,进一步造成不少信用债发行人融资腾挪形势日益严峻。
上述因素反映到二级市场上,就变成了“三A拿不到、两A没人要”,以及“中低资质的民营企业发行主体债权融资持续承压”。获取更多财经资讯,请随时关注财经365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