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证监会正式发布操作指引后,公募行业基金中的基金(FOF)已然箭在弦上,大批公司积极筹备产品,谋求拔得头筹,抢占行业先机。
眼下,国内公募FOF尚未落地,市场存在诸多疑虑,比如具体操作方式,如何破解双重收费难题,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外FOF运作经验无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此,《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了摩根资产多元资产管理团队的基金经理高礼行(LeonGoldfeld)以及上投摩根国际投资部总监、全球多元配置基金拟任基金经理张军,两位擅长全球资产配置的资深基金管理人以海外FOF模式为例,分析了中国公募FOF未来的发展前景。
第一财经日报:国内公募FOF“含苞虽未放”,但外界却已高看其发展潜力,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公募FOF未来的发展极有可能像美国市场占比10%那么高。在你看来,中国公募FOF能否兴起,背后的依据是什么?
高礼行:FOF具备多种策略灵活配置的优势,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由于资金规模较小很难做出投资组合,但FOF可以帮助他们做到投资组合的多样化。
从操作层面上,相比普通的公募基金,FOF投资范畴更大,是一个相对更加有效的投资方式,就成本而言,也是更加优化的一个选择。
日报:海外公募FOF如何进行资产配置?如何做好权益类与固收资产的配比?
张军:一旦公募FOF运作起来,需要尽可能把各种产品线都做好。公募FOF设立了,是永续存在的,所以股票债券都会配置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保守型、平衡性、激进型三大类别。还有一类是目标日期型的FOF,具体的操作模式需要通过契约事先约定好。举例来说,如果今年设定一个产品名为2026,即在未来的10年当中,产品组合中股票的比例逐年减少,从2016年开始是80%的股票、20%的债券,到2026年,就变成了80%的债券、20%的股票。如果你是2026年退休的客户,就比较适合这样一只FOF产品。
日报:产品的各类配置权重会定时更新吗?
高礼行:配置会中长期调整,因为本身FOF是一个中长期的投资产品,并不是投资单纯某个个股的基金。在做资产配置的时候,会考虑两个层面。首先第一个,产品在做主动的资产配置的时候,投资的资产类别,区域会根据市场状况做调整。这个调整会按月参考量化指标、质化指标共同完成。第二个层面,对在各区域所选择的基金进行调整,一般在6到12个月会对投资的基金进行审核以及在有需要的情况下进行调整。
日报:中国公募FOF首单尚未落地,截至目前市场对此存在疑虑。比如,当前业内热议的费率问题,尤其是如何破解双重收费的难题?
高礼行:从FOF收费的合理性来看,FOF的费率应该与最终的业绩表现挂钩。从不同的层面来看,选择什么样的基金管理人、组合结构如何构建,会有不同的收费模式。
换个角度看问题,FOF投资可以不拘泥重复收费,而可以以总费用与产品的业绩收益比较,如果剔除费率后的业绩收益是令人满意的,那产品的收费显然是在合理的范围内。
日报:作为FOF的基金经理,在你看来,它能成功运作的关键点在哪里?
高礼行:进行FOF投资,首先需要构建一个战略投资组合;随后进行基金选择,考虑到不同策略之间的相关性;主动进行资产配置,比如80%股票、20%债券,同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对应的周期做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