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两年的震荡市场中,曾经的“宠儿”保本型基金多数收益平平,甚至低于过去多数银行理财预期收益,且1/4成品仍处破发状态,成为投资者心中的“鸡肋”。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多数保本基金到期后转型成混合型基金,也有部分主动清理,利用明星“保本王”的人气效应,成立新的股债混合系列产品。
1/4保本基金仍破发
Wind数据显示,在目前仍然存续且有净值数据的170只保本基金中,143只将于明年或后年到期,最晚的一只将于2019年9月30日到期。
在这些基金中,目前有37只仍处于破发状态,5只基金维持在净值“1”水平,其余基金截至目前的年化收益水平均在2%以下,仅有6只基金的年化收益达到了
5%以上。
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内将有27只保本基金陆续到期,查看基金净值可以发现,有7只净值在1.10元以上,其中表现最好的是南方保本(爱基,净值,资讯),
净值1.468元,其次为银华永祥保本,净值1.428元,成为仅有的两只净值在1.4以上的保本基金。值得注意的是,上述7只保本基金均成立于2014
年下半年,保存了部分牛市的成果,年化收益在3%-16%不等。另外17只基金净值在1.00—1.06元之间,绝大多数成立于2015年下半年,仅有两
只成立于2016年,年化收益在0.4%-3%之间,低于此前绝大多数银行理财的预期收益。除此之外,还有3只成立了一年半的保本基金,净值仍在水下。
某中型基金公司的市
场人士称,相较于去2016年一季度末保本基金的破发情况,目前整体的破发比例有少许改善,由1/3降至1/4水平;但受到市场整体萎靡不振的影响,曾经
震荡市下的“宠儿”成为投资者心中的“鸡肋”,甚至有部分投资者认为“买保本不如买银行理财”。同时,由于部分保本基金体量巨大,对接的大多还是机构投资
者,这类基金如何达到当初隐性的收益要求,以及在到期转型后如何“续接”这部分投资者、维持规模,都成为基金公司的难题。
有业内人士认为,既然是“保本”基金,投资者在认购之时,就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类基金的属性,遵守契约精神,不应该对保本基金的收益有不切实际的
幻想。同时,随着监管新规的出台,保本基金也将和银行理财的“隐形刚兑”一样成为历史产物,“避险策略基金”更符合“买者自负”的原则。数据显示,目前存
续的保本基金市场总份额为2909亿份。
多数转型混合型基金
记者梳理发现,在今年内即将到期的27只保本基金中,有21只基金设置到期转型为其他类型基金的条款,绝大多数基金将转型为混合型基金,个别将转型为股票型或债券型基金。
最近的一例为东方保本混合基金,该基金于4月27日发布公告称,将择期转型为“东方成长收益平衡混合(爱基,净值,资讯)基
金”,于2017年5月15日起认购。在6个月的投资转型期后,东方成长收益平衡混合的投资组合比例将符合基金合同的有关约定,并且通过深入“成长”行
业,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挖掘具有良好前景的行业。该基金虽不采用保本机制,但仍以债券、货币等类别资产为重要的基金配置内容,同时参与申购新股争取确定收益。但公告并未显示转型后的混合型基金是否仍由原保本基金的基金经理担任。
在今年初证监会发布《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之后,也有部分基金经历了到期转型的过程,成为混合型基金成为多数基金的选择,例如中融融安保本、金鹰元安保本和金鹰保本等。上述基金人士表示,在当前股债市场均处于震荡的情况下,混合型基金的操作空间更灵活。
另外,也有部分“明星”保本基金在保本新规下选择主动清盘处理,例如新华阿里一
号保本日前公告称,在5月2日第二个保本周期到期后终止并依法对基金财产进行清算,意味着曾创造保本基金“传奇”的阿里一号即将“功成身退”。新华阿里一
号保本混合基金成立于2014年4月,三年来经历了牛市、熊市、平衡市的洗礼,净值不断创出新高,截至4月21日,累计净值涨幅超过70%,年化收益
19.54%,期间最大回撤不到5%。当然,基金公司不会浪费这种“保本王”的明星效应,在结束新华阿里一号保本之后,新华基金立马准备了全新的股债混合系列产品供投资者选择,如新华红利回报混合(爱基,净值,资讯)就再次由新华阿里保本一号的基金经理姚秋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