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翔案又有新进展了!6月7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宣布,对徐翔等三人和相关机构加入黑名单并予以公开谴责,加入黑名单后,相关机构不得重新登记,相关人员不得在基金行业从业。
从去年底徐翔本人被宣判,到近日“拉黑”处分,监管层对私募基金行业的强监管已是不争事实。然而严监管下,私募行业依然有灰色地带存在,比如颇受争议的“壳资源”。
见多了上市公司的“买壳”、“卖壳”,你可了解私募对壳资源的暗箱操作?
80万能买私募牌照
在一个私募投资者交流平台中,《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该平台每天都有大量的私募基金“壳资源”交易信息发布。
公司旗下有私募基金牌照转让,法人代表有从业资格,牌照已经发行一期产品,转让价格80—100万,有意者可以私下联系;注册金融投资公司+出具法律意见书+办理管理人备案牌照、私募保壳,全方位一站式服务,需要私聊。
类似信息比比皆是。
“5月份做成了一单,王总(化名)私募基金首只产品备案已经成功了。”深圳某中介机构称。
“所谓私募牌照,实际上就是注册一家私募公司,有足够的资本金,公司的高管和法人有基金从业资格,拥有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符合一系列相关条件,就可以在基金业协会申请登记备案,备案成功后就相当于获得了‘私募牌照’。”某私募从业人士表示。
“壳交易”再度活跃
2014年起,基金业协会发布并实施《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以登记备案为标志的私募基金行业迈入规范发展阶段。然而,在备案制推出后的3年里,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产品数量大幅增长,私募“壳资源”交易也迅速活跃起来。
2016年2月,基金业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抬高私募监管门槛,同年8月1日又发布私募新规,大量空壳私募被清理,说明彼时私募壳交易已异常火爆。
2017年3月31日,基金业协会在《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相关问题解答(十三)》中明确指出,同一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可以兼营多种类型的私募基金管理业务。但是,“若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确有经营多类私募基金管理业务的实际、长期展业需要,可设立在人员团队、业务系统、内控制度等方面满足专业化管理要求的独立经营主体,分别申请登记成为不同类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
“按照基金业协会要求,同一私募机构不得兼营多种类型私募基金,这对于想要发展多类型产品,比如兼营私募证券、私募股权的机构来说,就需要成立或者寻找更多合适的私募管理人身份,一定程度上使私募壳资源的炒作有了新契机。”一位私募机构从业人士表示。
随着监管趋严,不合规的基金管理机构正被逐渐清除出市场,同时私募基金市场还在扩大,获得私募牌照变得更加困难。截至2017年4月底,基金业协会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18890家,认缴规模达12.28万亿元,与2015年末相比,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下降24.46%,但私募基金的缴存规模却增长近3倍。
私募“壳资源”交易市场由此再度活跃起来。“监管力度会越来越大,备案以后会更加困难,买壳就是一条捷径,只要做一个重大事项变更,就可以直接拿来用。”某私募“壳交易”中介表示。
“买壳”风险巨大
买牌照真像中介说的这么简单,买来后“拆封即可使用”吗?
一位律师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如果想要进入金融行业,从事私募行业投资,完全可以通过正规的私募机构注册和备案,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只是花费时间较长而已。而选择“买壳”的话,如果监管部门发现相关高管是挂靠的,或者壳资源存在债务问题,将会给私募管理人,以及投资者带来巨大的风险。
基金业协会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情况显示,截至目前,管理规模为零的私募基金有2737家,基金业协会的一位人士介绍称,“这些管理规模为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应该是以前发过产品,现在产品清盘,也没有新基金发行。但是要通过这些私募基金管理人‘买壳’,监管层是要穿透到原始出资人的,如不符合协会要求,协会也不会给基金管理人备案。”
2017年1月12日,基金业协会还发布了《关于优化失联机构自律机制及公示第十一批失联私募机构的公告》规定,列入失联机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满三个月且未主动联系协会并提供有效证明材料的,协会将注销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截至目前,已经有45家失联私募机构被注销,其中就包括徐翔的上海泽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律师表示,私募“壳资源”交易存在着很大的违法违规性质,在证监会加强金融监管的大背景下,这些交易行为早晚有一天会被整顿。
▼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