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您的位置:基金 / 公募 私募 / 理财 / 信托 / 排行 > 基金的艰难时刻:新基金平均募集规模创2002年来新低

基金的艰难时刻:新基金平均募集规模创2002年来新低

2017-06-20 11:24  来源:东方财富网 本篇文章有7726字,看完大约需要11分钟的时间

来源:东方财富网

   基金的艰难时刻

  自2015年年中高点以来,在三次阶梯式急跌之后,市场开始走出分化行情,低估值大盘蓝筹股强势拉升,高估值成长股则持续调整。进入2017年以后,分化行情进一步加剧,贵州茅台、格力电器、海康威视、美的集团等消费龙头股屡创新高,而同时有近两千只个股创下两年来新低。

  从投资收益情况看,在少数品牌消费概念股走出“漂亮50”行情的背后,难掩大部分股票大幅下挫的尴尬,市场整体赚钱效应缺失,加上去年四季度以来债市持续调整,让基金步入艰难时期。从新基金募集情况看,年内平均募集规模创下2002年以来的低点,其中今年5月份58只新基金募资总额仅230亿份,环比下降近三成;从基金募集期看,年内近百只基金延长募集期,其中部分基金多次发布延长募集期公告;从基金清盘情况看,由于规模缩水严重,不少“迷你”基金选择清盘,年内清盘的基金已经多达9只,另有近200只基金规模接近或低于清盘线,随时存在清盘可能性。

  在业内人士看来,最近几年来得益于整个资本市场及资产管理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基金行业顺势发力,新获批基金公司和新发基金产品大爆发,但竞争也更趋于激烈,接下来将更加考验基金公司的真实资产管理能力。

  新基金募集金额下降 5月份环比跌三成

  统计数据显示,新基金募集规模正在逼近历史低点。东方财富choice资讯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基金平均发行规模为8.11亿元,比2016年的9.02亿元再度降低,在中国公募基金发展的近20年中,仅高于因全球网络股泡沫破灭引发市场恐慌的2000年。

  从总的发行份额看,截至6月15日,年内发行总份额为3177亿元,不足2016年全年募集金额的29%。参照最近两年来M2的持续增长、居民财富的逐步增多以及新成立的基金公司,表明基金募集金额的苦难情况几乎创下历史低点。

  从年内新基金成立情况看,按照月度成立基金的募集份额情况看,1月份受临近春节假期因素影响,2、3月份新基金月度募资额还在千亿级别以上,到了4月份则骤然降温,5月份投资者的热情更是降至“冰点”。

  具体来看,今年2月份68只新基金首募金额达到了1245.37亿元,3月份这一数据进一步上升至1307.55亿元,而4月份A股市场步入调整阶段,新基金首募金额大幅下降至335.71亿元,5月份更是仅有230.85亿元,创下了自2015年10月以来的新低。

  在业内人士看来,基金发行艰难同外部资本市场环境密切相关。5月份,受金融去杠杆及监管收紧带来的流动性紧张和风险偏好降低等因素影响,A股市场延续4月份低迷走势,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全月分别下跌1.19%和3.61%,创业板整体表现不及主板,5月跌幅达5.51%,债市整体表现也比较疲软。

  在外围市场欠佳的情况下,基金公司开始从发行结构上做文章。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新发基金中,多达17只基金为被动指数型产品,并且多选择行业主题。以5月份发行数量最多的南方基金为例,当月发行的10只产品中,被动指数类产品涵盖地产行业、银行、金融和养老行业,主动型则是风险相对较低的偏债混合型产品。

  在上海证券看来,在市场持续震荡背景下,费用低廉且透明度高的指数型基金可能会受到市场的更多关注。以6月2日成立的民生加银中证港股通高息精选指数基金为例,该基金主要跟踪中证港股通高股息精选指数,是市场首只港股通高股息+公司质量因子指数基金。该基金对标的指数主要是在符合港股通条件的港股中,采用股息率加权结合质量因子的方法,选取30只流动性好、连续分红、股息率高、盈利持续且具有成长性的股票作为指数样本股。此外,该指数还结合公司质量因子选股方法,回测显示通过该选股方法优化,可以取得更高的超额收益。今年以来恒生指数收益明显强于同期沪深300指数收益,借助港股市场的良好走势,基金公司顺势发行产品。

  年内近百只基金延长募集期

  就今年基金的发行市场来看,可谓步履维艰,不少基金不得不通过延长募集期寻求解决。东方财富Choice资讯统计数据显示,年内延长募集期的基金有93只,其中非货币市场基金有89只。

  从历史数据看,最近5年来,延长基金募集期的全部基金仅有278只,但2016年初至今就有近200只,其中年内延长募集期的有93只,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尽管新基金发行数量出现井喷,但是延长募集期的基金公告也趋于增多。从新基金发行情况看,年内新发基金共有548只,延长募集期的基金占比约为17%。而在2016年,新成立基金有1300多只,延长募集期的基金不到100只,占比不足8%。

  从延长募集期的基金所属公司看,不仅有规模较小缺乏渠道优势的中小型基金公司,部分大型基金公司新发基金也频频延期。广发、国泰、华安、招商、嘉实等基金公司旗下均有基金延长募集期,其中部分基金多次发布延长募集期的公告。

  以广发鑫瑞混合基金为例,该基金于2016年12月16日开始募集,原定认购截止日期为2017年1月6日,但此后连续3次发布延长募集期公告,该基金3月3日成立时,认购份额仅为2.14亿份。作为一家资产管理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基金公司,在连续3次发布延长募集期公告之后,募集规模刚刚跃过2亿份的门槛,凸显基金募集的困难。

  最近6个月来,国泰基金旗下多达11只基金延长募集期,其中国泰融信定增灵活配置混合基金两次延长募集期。平安大华基金公司发布的延长基金募集期公告多达15则,其中平安大华鼎沣混合基金3次延长募集期。

  从基金发行历史情况看,市场赚钱效应缺失,基金发行就会困难,延长募集期就会大量出现。除了公募基金以外,私募基金募集同样困难。

  深圳某大型券商营业部负责人表示,一位绩优私募基金经理到其所在的营业部路演好几次,仅募集到几百万元。在2015年一季度的牛市期间,某知名公募基金经理发行私募产品时,一天就卖了上百亿元。

  数据显示,在熊市后期的2012年,基金发行非常困难,往往要寻找帮忙资金的支持,才能达到2亿元的成立规模要求。而基金上市后,帮忙资金赎回,基金规模迅速缩水,也成为当时颇为尴尬的场景。从最近几年新基金成立规模看,2012年市场低迷,基金募集困难,混合型基金平均发行规模为7.3亿元左右,但到了2016年,新基金平均发行规模为4.87亿元,今年平均发行规模为4.92亿元。2016年至今,新基金发行规模均大幅低于2012年。

  在沪上某私募基金经理看来,新基金发行困难,偏股基金募集平均规模缩水,并且频频延长募集期,尤其是具有品牌号召力和渠道优势的大型基金公司也出现募集窘境,表明市场情绪已降至冰点。

  从监管环境看,由于去年委外业务创历史新高,为了囤积壳资源来对接委外资金,基金公司纷纷最大限度上报产品,导致不少基金超期未募集。在今年监管趋严、持续去杠杆背景下,部分委外资金不得不撤离。监管部门5月23日对超期未募集的基金产品提出解决方案:对于超期未募集基金产品,允许基金公司自行选择是否延期募集,部分基金公司马上发布了暂停募集公告,例如博时富和纯债债券型基金5月25日发布暂不募集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与不少基金产品延长募集期争取基金成立相比,东方资管旗下产品却被“秒杀”,成为市场上夺目的亮彩。据了解,东方红内需增长5月23日放开申购,单日吸金近95亿元。今年4月份,该公司旗下东方红智逸沪港深定期开放混合型发起式基金也一日售罄,且发布了提前结束募集的公告。由于受到资金追捧,该公司旗下多只封闭式基金均出现了溢价交易,如东证睿华5月23日溢价率达到了1.68%,东方红睿丰的溢价率当日则高达4.85%。

  在业内人士看来,东证资管的投资风格主要是从基本面出发,选出那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这种投资理念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回报,非常契合当前的市场投资风格,从而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

  “迷你”基金加速清盘

  除了发行艰难,从已经成立的基金产品看,同样遭遇投资者不停赎回的窘境。在持续净赎回之后,不少基金也逐步成为“迷你”基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规模小于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达到198只,而规模小于2亿元的基金更是多达843只。

  一般而言,当基金规模低于2亿元时,将会面临清盘风险,不少基金合同约定,当基金持有人数连续60个工作日达不到200人或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时,进入清盘程序。

  从最近几个月来基金清盘情况看,“迷你”基金清盘近期开始提速。统计数据显示,年内清盘的基金多达9只。

  6月12日,工银国际原油基金再度发布了合同终止的风险提示。6月2日,银华永益分级债基宣布终止合同。德邦纯债18个月定开债基也发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的风险提示。

  华宝证券统计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198只基金规模已经低于清盘线,即使可以通过各种方法避免触发清盘条款,但随时存在清盘的可能性。

  在华宝证券分析师看来,基金清盘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每只基金需要支付的固定费用相当,若规模过小会则导致该部分费用侵蚀过多收益,同时投资运作的难度也会加大,出于收益成本考虑,都会对这些基金进行清盘;二是不少“迷你”基金属于委外产品,一旦遭到资金方赎回,而市场上也找不到其他承接资金,基金公司就会选择清盘。

  在业内人士看来,从政策环境看,未来基金清盘或成为一种趋势。近期沪深交易所发布基金上市规则征求意见稿,对规模很小的基金终止上市的条款设定成为业内热议的焦点,如果设定的规模条款正式出台,将导致一批“迷你”ETF和LOF基金退市。从新基金申报情况看,最新消息是如果基金公司旗下“迷你”基金数量过多,将会限制申报新产品,这也使得“迷你”基金加速出清成为趋势。

     推荐阅读:

     迷你基金遇最严新规 多家等面临抉择

     监管层曾经出台了数条清理迷你基金的政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渠道,不代表财经365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实操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交易风险自担!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