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间,沧海桑田。中国顶富阶层的剧烈变化——他们的财富来源,所处的行业状况,扩张或是衰退,对应了创富逻辑的调整变更,也折射了中国经济最真实的现状。
作者|陶娟
一个国家顶富阶层的构成和变化——他们的财富来源,身处的行业状况,他们的扩张,他们的衰退,往往是该国经济金字塔尖上最写实的缩影。
5月9日,“新财富500富豪”榜单公布。榜单显示,今年500位富豪的总身家高达78899.8亿元,人均财富157.8亿元。从财富量级来看,今年的百亿富豪达276位,特朗普若上榜也只能排第65位。
乍一看,王健林/王思聪、马云、马化腾……这些顶级富豪仍占据榜单重要席位,似乎并无太大不同,但有些改变却是如此迅猛又强烈。例如,顺丰创始人王卫,从2016年至2017年,一年之间从榜单第47蹿升至第3,财富增幅高达401.5%。
榜单的变化揭示了哪些重要趋势?什么才是诞生巨富的热门领域?下一个风口该往何处寻?一起来看榜单分析(文末附完整榜单)。
顶富阶层已经提前完成结构调整
一定程度上,中国的富豪榜,长得越来越像美国了。
曾经,我们的榜单与中国的经济结构一样,有着令人担心的成分配比。尤其是十年前——金融风暴爆发的前一年,中国富豪榜上出现了令人惊讶而又不安的一幕——新财富2007年500富豪榜前十中,7位都是来自房地产业,他们甚至一举包揽了前四。
当年的首富是碧桂园的年仅25岁的杨惠妍——她从父亲手中承接了家族持股,财富高达455.1亿元,纵享王者荣耀。然而,如果按当年的汇率(1美元=7.6元人民币)计算,杨惠妍的财富仅仅折合60亿美元,只相当于当年美国首富比尔·盖茨身家的10.7%,甚至比当年美国排名第10的拉里·佩奇还少100亿美元。
但彼时中美榜单最大的差距还不是财富身家上的悬殊,最大的差距,是榜单结构。
2007年,当我们的前十富豪主要来自房地产时,美国前十大富豪的行业构成,是5位TMT(科技、媒体和通信)、1位投资、3位商业服务和1位酒店。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分别位列第9与第10位的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当时年仅33岁、34岁。美国创富的速度和能量级可见一斑。
然而,看完中国今年的榜单,我们只有一个感想:“天翻地覆慨而慷,虎踞龙盘今胜昔”。
今年榜单前十中,有5位都是来自TMT领域。甚至顺丰控股(49.09 -1.60%,买入)王卫的上榜,也和电商的发达不无关系。曾经以房地产发家致富的万达集团王健林、泛海控股(8.50 +0.95%,买入)卢志强等人都已转身,成为业务多元化发展的综合类富豪。即使是蝉联首富的王健林本人,其财富驱动力也一直在变化着,去年受益于万达院线(52.80 +0.32%,买入)上市带来的10倍涨幅,今年则受益于万达商业地产的私有化带来的价值重估。
尽管从2007年到现在,一线城市的房产价格上涨了至少5倍,甚至有郊区达到10倍,但主要财富依托资本市场市值的地产富豪们,财富却并没有涨多少。至今仍成功地活跃在榜单上,也是当年前十中表现最好的杨惠妍,2017年的财富只比10年前多了10亿元,名次也已下滑至20名左右。
再来看美国。美国今年与十年前的顶级富豪榜,前十竟有5位重合——比尔·盖茨连续23年蝉联第一,巴菲特微降至第三,TMT类的富豪如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谷歌两位创始人都还在前十名里,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沃尔玛的三位股东跌出前十,而亚马逊的杰夫·贝索斯和脸书的马克·扎克伯格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