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股市的大牛和快熊之后,很多人都说,能不赚不赔已经不错了,但即便能打个平手,你是否觉得还是“心塞”?尽管别人安慰说“不亏就是赚”,果真如此?
如果一个人的喜悦程度完全是按金钱来衡量的话,那么在赚了一笔钱又亏回去的时候应该感觉回到了原点,不高兴也不沮丧,喜悦和伤心互相抵消,就像浮云一样随风而逝。
事实上,人们在先赚后亏的时候往往比丢了钱还沮丧。“不为天长地久,只为曾经拥有”恐怕不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为写实。
1
不真正关注结果
时刻盯着股票
假设你在10元时买了一只股票,考虑以下两种情况:
股票一路上涨至20元;
最高涨至40元,然后跌回20元。
哪种情况会让你更开心一点?
绝大多数人是第一种,第二种情况甚至让你很不爽,一边后悔应该早点卖掉,一边盼望着股票再涨回40,完全忽略了股票翻倍的喜悦。
实际上,两种情况虽然路径不同,收益相同,结果完全一样的。不了解行为心理学的人不能从整体考虑问题,时刻盯着股票的涨跌,导致心惊肉跳。正确的投资观念应该关注起点和终点;评价一次投资应基于现状,而非曾经的高价,否则只会徒增烦恼——涨了后悔买少了、跌了后悔不早卖掉!
2
框架效应
“入兜为安”与“截断亏损”
第一种情景:
假设你交通违规被开了罚单,警察叔叔给你以下两种选择:
掷硬币:硬币是正面这次罚单就免了;硬币是反面交二百。
直接交一百走人。
第二种情景:
再假设你从不违规,好心的警察叔叔也给你以下两种选择:
直接拿走一百块。
掷硬币:硬币是正面什么也不给;硬币是反面给二百块。
研究表明,在第一个情境中,大部分人会选择抛硬币,运气好可以不用被罚;而第二个情境里,大部分人会选择确定的一百块,而不愿冒险什么也得不到。
选择不同的参照点,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面临收益时人们会小心翼翼,选择风险规避;面临损失时人们甘愿冒风险,选择倾向风险偏好。因此,在第一种情况下表现为风险规避,第二种情况则倾向于风险寻求。这里的收益和损失完全是以认知参照点为依据的,参照点不一样,人们决策的方式也不一样。
这就是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通过不同的描述方式,改变人的心理参照点,从而会影响人的选择。
面对已经到手的收益和带有不确定性的更大的收益时,人们往往会选择落袋为安;但是面对确定的损失和小概率的翻盘可能时,人们却更愿意赌一把。何况还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样根深蒂固的心灵鸡汤。
这就导致很多人在股票被套之后就想着补仓,直到补不动了,就用“反正再跌也不会跌没了”来安慰自己,于是短线变成了中线,中线变成了长线。到了解套的时候,却又一秒钟抛掉,然后股价就上天了。传说中的“买股票是为了等解套”就是这般。事实上,面对一只赚钱的股票和一只亏钱的股票,往往是把亏钱的割掉,留下赚钱的那只能带来较大收益。但是,真要把账上浮亏变成既成事实,选择“鸵鸟埋沙”似乎更容易一些。
有趣的是,我们的近亲猴子也会有一模一样的行为性:面对奖励时,总是选择确定的香蕉数目;面临惩罚时,总是选择不确定的损失数目。这让研究者意识到,行为性可能是进化的结果。想象一下,当我们的祖先整天食不果腹时,面对一顿美餐肯定要先吃个痛快;而面对险境时,则会冒险以求全身而退。
3
个例鲜活效应(夸大偶然事件)
技术分析为何如此普遍?
考虑以下两种情形,哪个继续上涨的可能性更大?
一种涨涨涨;
另一种涨跌涨。
大多数人会觉得前者更可能继续上涨,而后者按照规律该跌了?实际上,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正常股票的走势都是随机的,接下来上涨的概率也都是1/2,之前的走势只是偶然地呈现一种规律(除非受到某种特殊因素的影响——关于如何判断特殊因素可以参考统计控制工具)。
行为心理学发现,人脑是天生的图案寻找器。在分析问题时,人们非常善于找规律。在投资当中,依赖表面的规律做决策无异于抛硬币。许多人痴迷于技术分析,就是因为技术分析提供了一些简单、易于寻找的图案,比如突破、支撑、三角、旗形等。
这些图案易于上手,使人们很容易认为自己是专家,从而沉迷于找规律的游戏而不去关心投资的本质,并逐渐陷入过度交易的泥潭不能自拔。
有鉴于此,笔者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就是少看K线,少研究技术分析,注重寻找感兴趣的企业,注重研究企业的基本面。
4
锚注意力有限(Availability)
过分关注直的、近期、易获取数据
行为心理学发现,人们在搜集资料,做出投资决策肘,注意力往往集中于直观的、近期的、易于获得的证据。
越是直观易于理解的东西,人们认为越重要。一家公司处于哪个行业很容易搞清,但是具体的商业模式则不太好理解,再具体的财务结构、与其他公司的竞争关系则更难理解。因此普通投资者在选择股票时很注重行业,而较少关注其他细节。实际上事物有其自身的重要程度,自己不懂的东西不证明不重要,也不证明别人也不懂。
越是近期的证据,人们认为越重要。一方面,人们只重视近期股市的红火,却忽略了历史上漫长的熊市;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给国际投资者的教训如此之深,以至于现在监管过于严格,反而限制了金融市场的活力。让人们从遥远的过去学习教训是如此困难,这也造成了人们的健忘与短视。由此看来,“历史总是不断重复的”这句话有其行为心理学基础。
越是易于获得的证据,人们认为越重要。一家公司上了头条,突然间你会读到许多相关的报道,从而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了解这家公司。实际上则不然,你所看到的报道别人也都会看到。实证研究发现,消息越多,人们的交易量越大。甚至不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只要有消息人们就想交易。这里投资者好像原始的生物,只要遇到刺激就会做出反应。
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当年多伦股份提议改名P2P之后,股价应声上涨了!可见,很多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对投资者行为性的把握真是炉火纯青。
5
双曲贴现
享受眼前快乐、漠视远期痛苦
行为心理学发现:对于享受,人们总认为现在享受远远好过留到未来;而对于痛苦,则宁愿将其推迟承受,这就是双曲贴现。
双曲贴现使得人们面对同样的问题,相较于延迟的选项更选择倾向于及时的。在决定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时,拖延的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想去一个地方旅行,你总是迫不及待,因为这个近处的快乐很直观,仿佛现在就能感受到。如果是计划着一年后再去,快乐的感觉就显得很模糊。相反,到了减肥时间,想到马上就要开始的一系列折磨,你会在心里劝自己明天再说。然而在制定下个月的锻炼计划时,痛苦便不那么直观了,仿佛可以承受。
双曲贴现会影响投资者的耐心。与损失厌恶相对比,一旦你终于下定决心要卖掉被套的股票,这个亏损的仓位又显得如此难以忍受,以至于即使你发现情况正在变好,再等一等或许可以卖得更高,也要现在动手。另一方面,当下定决心买入一只股票时,你会如此迫切地想马上就要拥有它,以至于忽略了它正在被炒作,再等一等可能会有更合适的位置。
结 语
这里介绍的是几种最常见的行为心理学陷阱!
也许你能体会到,一些行为性错误是根植于人性的,即使知道问题所在,也很难克服。
更糟糕的是,大多数人并没有学习这里行为心理学知识体系。鉴于此,笔者悲观地认为普通人真的不适合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