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公司在2017年新一轮的比拼中要想占得先机,首先,要全面提升公司战略决策能力。要全力打造人才团队的专业管理能力,还要大力提升均衡配套的风险控制能力和中后台保障能力。
目前,中国信托业资产规模迈入20万亿元大关。信托本源定位进一步彰显。在资产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信托资产功能进一步优化。信托本源业务收入进一步凸显。
2008年信托资产突破1万亿元、达到1.22万亿元,2013年达10.91万亿元,2016年达到20.22万亿元。从2008年的“1万亿时代”,到2013年“10万亿时代”,再到2016年的“20万亿时代”。如果从2002年“一法两规”正式实施算起,信托行业实现第一个10万亿元的资产规模整整用了11年,而完成第二个10万亿元则仅仅用了3年。
中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的GDP总量从2008年的31.4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73.5万亿元,客观上为信托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市场基础。信托业业务结构的不断优化。如2011年之前,增长的主动力是粗放的银信合作业务;2011年以后,增长的主动力演变为以高端机构为核心的大客户主导的“非银信理财合作单一资金信托”、以低端银行理财客户为主导的“银信理财合作单一资金信托”、以中高端个人合格投资者主导的“集合资金信托”三足鼎立的发展模式。而伴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信托业持续调整。信托制度安排的必然结果。信托业之所以能实现持续发展,是市场对信托业制度安排的认可和选择的结果。自2001年《信托法》颁布实施以来,到2016年中国信托业年会“八类业务”的确定,信托业制度安排的优越性日益显现,并推动信托业自2008年以来的爆发性增长。
创新是2016年信托业发展的最大亮点。2016年《慈善法》出台掀起了家族信托和慈善信托热潮。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多家信托公司共推出22只规范化的慈善信托产品,规模达到0.85亿元。与之相伴而生的是家族财富管理信托的迅速崛起,中国境内目前已有21家信托机构和14家商业银行开展了家族信托业务,家族信托规模约为441.8亿元。与此同时,基金化信托产品大面积推开,PPP业务、资产证券化信托、企业购并基金、产业信托基金、地产基金、消费信托、跨境资产配置、土地流转信托等也实现实质性突破。部分业务已呈规模化态势。
信托业经营收入与信托项目年化综合实际收益率均呈现回落状态,信托公司经营收益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弱中趋稳,稳中求进”将成为信托业新常态。
首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开始步入弱周期。2016年,实体经济投资热情减缓给信托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冲击。投资类产品规模收缩,信托产品收益率显著下降,信托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被充分释放。
其次,泛资管背景下竞争加剧。泛资管市场下行业竞争的加剧会挤压信托业的市场占有率,其业务的替代效应和挤出效应日益显现。一方面,信托公司通道业务利润微薄,但风险却逐步上升,信托业“去通道”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市场占有率面临下行压力;另一方面,信托公司非通道业务将面临其他泛资管机构相关业务的激烈竞争,经营成本的上升可能会降低信托公司业务收入。
再次,监管日益严格。2016年,监管部门为适应经济结构的转型,健全金融市场风险防控体系,加大力度颁布法规与政策。这使得信托业在组织机构设定、风险管理体系、交易程序的管理上面临诸多调整。2016年年末,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多部委参与组成的工作小组制定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完成起草,此举或许将开启金融行业“去产能”的全新一页。
领先的信托公司要具备高超的战略胆识和魄力,做好战略规划,制定战略发展目标,在资产运用型和管理服务型业务上作出总体战略安排,提升主动管理资产的能力,构建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和业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