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信托百佬汇记者近日获悉,外资股东苏格兰皇家银行将苏州信托19.99%股权转让给苏州银行的工商变更手续仍在办理中。
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外资银行减持信托公司股权成潮流,中资银行则在不断加码信托牌照。
银行持股13家信托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银行作为股东的信托公司共有13家,其中,外资银行持股信托公司多于中资银行持股,分别为8家和5家。
5家持股信托的中资银行中,分别为2家大型商业银行、2家股份制银行和1家城商行。
其中,浦发银行(15.00 -1.38%,买入)是持有信托公司股权比例最高的银行,持有上海信托97.33%股权;其次为持股交银信托85%的交通银行(5.91 -0.67%,买入)。
业内人士表示,在信托业,银行系持股的信托公司,能够分享母公司的销售平台和项目资源以及客户资源,对信托公司开拓高净值客户和销售产品有较大便利性,亦是其他股东背景的信托公司无法匹敌的。
例如,银行系信托公司建信信托,截至2015年末,受托管理资产规模约1.1万亿,比2014年末增长64.7%,受托管理资产规模跃居行业第一,超越多年稳居行业首位的中信信托。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外资银行对国内信托公司的资管规模帮助微乎其微,更多是带来公司治理结构和海外管理投资经验的帮助。
外资退出 中资抢牌
据记者统计,2015年信托公司的中资银行股东仅为3家,即建设银行(6.05 +0.00%,买入)、交通银行和兴业银行(15.61 -0.76%,买入),2016年新增浦发银行和苏州银行。
具体而言,在上海国资改革重组大潮中,酝酿两年多的浦发银行收购上海信托事项尘埃落定,2016年3月变更完成,浦发银行持有上海信托97.33%股权。
2016年4月,苏州银行以6.6亿元接盘苏格兰皇家银行所持苏州信托20%股权。
与此同时,拥有外资股东的信托公司从2014年的11家,减少至2015年的9家,再减少到2016年的8家。
截至目前,百瑞信托、中粮信托、紫金信托、方正东亚信托、中航信托的外资银行股东均选择了“按兵不动”,持股比例保持在19.99%。
2015年,杭工商信托外资股东摩根士丹利和华澳信托外资股东麦格理资本均选择“撤退”,减持全部股权;2016年4月,苏格兰皇家银行清仓了苏州信托全部股权;2016年8月,兴业信托的股东澳大利亚国民银行选择减持转让,股权比例减少。
除了清仓式减持,还有外资股东选择在新一轮增资中放弃增资,持股比例遭稀释。
“一方面,全球经济疲软,一些海外机构分身乏术,无暇顾及海外业务,缩减投资溢价退出。”中建投信托研究员陈梓分析,“另一方面,外资战略投资者与国内信托公司在企业文化、公司管理方面存在差异,磨合期无法解决,最终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