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讯,2017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信托的话,就是“闷声发大财”。
为什么?表面上资产荒延续,投资者买不到好产品,但私下通道业务风生水起,与银行频繁眉来眼去。不过,2018年这一切将戛然而止。
在监管层强势的干预下,信托公司曾经赖以为生的通道业务,正在走向消亡。
信托业的龙头中信信托,此前就承诺今年的通道规模只减不增。方式除了不开展此类业务外,存量规模也将与银行协商,争取提前部分终止。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行业龙头带头做表率,意味着其他梯队必须紧跟步伐。目前的情况,上海已有几家信托公司正在自我排摸,并有意向暂停通道业务。
因此,用“消亡”一词形容通道业务,再合适不过。
监管层消弭银信合作的初衷,在于宏观层面的设计。2010年前后,本不起眼的信托公司,因承接进不了银行表内授信的贷款业务,迅速跑马圈地壮大。
2012年,证监会本着竞争原则,开放了基金子公司牌照。基子照搬银信合作的模式,以投资范围更灵活、通道费率更低等优势,迅速瓜分通道规模。
然而,金元惠理、万家等几家基金子公司的通道坏账浮出水面,证监会收紧政策。2016年,通道业务再次仅限信托公司,行业又迎来高峰。
这一切像是回光返照。伴随一行三会联合监管、金融稳定委员会的成立,监管层终于决定对“大而不倒”的通道业务开刀。
开的第一刀,就是砍向信托公司。截至目前,平安、陆家嘴、中泰、金谷、国民等信托分别被处罚。除了中泰信托是自身股东原因外,另外几家被市场怀疑与广发违规担保案有关。
广发违规担保案,特指侨兴债事件。该事件惊动了中央,重视程度几乎可以同98年广发重组并列。
其实,无论从规模或是牵涉机构的能级来看,侨兴债事件比当年的广发是小巫见大巫。但背后的杠杆之高,业务链之长,可谓前无古人。
监管层开了眼,金融自由化仅仅五年,行业就从一潭死水变为鱼龙混杂的浅池。银行、互金、保险、信托,为了规模10亿的侨兴债就如此层层嵌套、大动干戈,简直细思极恐。
信托参与其中,主要还是出资方。不过,出资的钱走的是银行委外,信托还是通道作用。
通道业务走不通,正好倒逼信托公司在主动管理方面多下功夫。近期,集合类计划的收益一路飙升,很多公司的平均回报率已超过年化7%。
回归主动管理,对中小信托公司而言道路且长。
一方面是资本金问题,实力偏弱的机构有时捉襟见肘,资本金覆盖所做项目略显吃力。
另一方面是实力问题,实力包括项目挖掘、风险控制。主动管理说穿了就是找到优质资产、完善风控措施、制定对应利率,这一切靠的是资源整合。而整合所有一切的是人。
中小公司缺人才是不争事实。因此可预见未来几年内集合类计划的新增数量不会非常多,但对投资者是好事,毕竟资产更加安全。获取更多信托行情及资讯,请随时关注财经365网站基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