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四个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到底哪个城市最好,哪个城市应该排在末尾好像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
对于评判一定有很多种维度的,从经济产值,从社会影响力,从城市群构成等等,但是我觉得,任何维度的评判,最后都不如人口流动这个维度来的更加客观。
人是这个地球上最智慧的生物,他们会为自己选择最好的生活状态,可能自己当初选择的时候都写不出理由,但是这些个体汇聚成一个大数据之后可能会说明一些问题。
这个数据国家统计局不一定有,但是大数据互联网公司会有。
我们先来看下结论:
这是百度检测到今年第一季度所有城市人口流动情况,我们发现,一线城市里,深圳人口吸纳能力是最强的,然后是北京、广州和上海。
这个数字去年最高的是北京,现在2017年第一个季度变成了深圳,这是一个改变,也代表城市对于外来人口的态度,后面广州和上海的顺序没变,上海排在最末端,这个各位猜到了么?
但这个就是事实了么,我们来看另外一个维度的数据:
这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翼城市群的人口吸纳情况。
我们发现,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的人口吸纳能力反而是最强的,超过还有两个一线城市的珠三角,这一点是挺出乎我的意料。
可能反应了一个问题,对于上海来说,虽然单个城市的吸纳能力不是最强,但是他带动了周边城市的集体发展,成了为一个真正的城市群。
我们再来看具体的比例:
这是城市群里不同城市的流入人口占比,我们发现,上三角城市群里,这个灰色的比例是最大的,换句话来说,长三角是唯一一个城市群里没有绝对寡头垄断的地带。
而对于珠三角,毫无疑问被深圳广州+东莞垄断,而京津翼则更加明显,基本上可以称之为北京和他的邻居们。
所以毫无疑问,在城市群的发展模式上,长三角毫无疑问是相对比较健康和稳健的。
那么对于珠三角来说,有一张图或者可能说明一些问题:
这是春节前夕,人口流动的地方,颜色越深代表春节前人口流入的越多。
那么换一个角度来说,颜色越深,代表日常人口流出的越多。
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惊讶的现象,珠三角,广州、深圳甚至东莞城市的周边,颜色深的发红,所以换一句话来说,广州和深圳的新鲜劳动力,极度依赖周边城市的供应,很大程度上这两个城市的发展,从劳动力的角度来说需要周边城市的输血。
但是同样也代表,这两个城市的开放程度最大,愿意包容接受外来人口。
这个可能是深圳和广州的魅力所在。
那么对于北京而言,可能有一个数字可以代表他的定位:
这张是北上广深春节前夕人口流出者的目的地。
也和前一张图的观点非常类似,珠三角的人回家都是在广州深圳的周边,上海的人回去也集中在长三角。
但是我们看到红色,北京的人口流出前往的地方,幅度最大,横跨区域最广。
所以换一句话来说,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中心,那么这个中心是北京,这个不是来自数据支撑,而是人们心中的认同感,只有北京可以吸引到全国的人前往。
所以一定要给一线城市做一个胜负的话,我大概是这么几个观点:
深圳目前的整体社会更加开放和包容,所以某种程度上吸纳了最多的外来人口导入,我记得2016年的第一名还是北京,在2017年的第一季度就变成了深圳,你可以归结为楼市调控的因素,但是我更倾向于整个城市文化。
当然我们也需要承认,深圳就是一个移民城市,人口的波动在未来会越来越频繁,这也并不全是好事,说的通俗一点,一旦深圳的经济发生点问题,人口的溃散可能是瞬间发生的。
对于北京来说,还是全中国关注的焦点,但是我们也确实发现,京津翼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写到这里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雄安新区这个概念,但是我们也需要更多的谨慎,毕竟有个更好基础的天津也况且如此,雄安新区一定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而对于上海,应该是发展最均衡的城市,而且从经济带动上来看,也确实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发展,所以这里我们也更加可以理解,为什么上海一限购周边城市就特别容易涨价,因为房价本来就连接着经济,而长三角的经济发展一直是紧密联系着的。
另外,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数据,关于一线城市里的人口流出数据:
我们发现,愿意离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人,他们都会去往一个城市:重庆。
可能某种程度上来说,重庆也在吸引着全国优秀的精英前往,所以对于这个城市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毕竟他们有3000万的人口基础,或许转型就在这一两年。
以上是一些大数据给我们呈现的一些观点,对于一线城市其实没有什么胜负,给到自己一个最好的选择,可能就是最正确的选择。
人是最聪明的一种生物,能够吸引到你,让你愿意远离家乡前往异地的,一定是各种因素权衡过的结果,而大数据的魅力把所有人的抉择都放在一个平面上来看,这就显示出不同城市的不同魅力。
另外,最后也给大家看一张动图:
这上面一个个点都代表一个个人,我们就像蚂蚁一样离开一处,到达另外一处,这是多么庞大的人口迁移。
中华民族是一个最具备闯劲的民族,我们离开家乡,去外面找寻自己的梦想,不论地方怎么样,都尝试在这里扎根奋斗。
选择了,就不要后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