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万得通讯社综合报道,监管大年之下,国内市场或注定要迎来小年。近期,“一行三会”密集发声,盯防重点领域风险、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治理保险市场乱象,坚持引导行业回归风险保障本源。多举措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监管风暴之下,股债商的行情也频频让投资者措手不及。
央行、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等部门近日密集召开会议,明确2017年工作重点,多举措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掀起了一场金融监管风暴。
其中,银监会表示,将深入排查银行业各类风险,密切盯防重点领域风险;证监会称,当前要结合资本市场实际,准确研判各种风险,逐项细化分解。保监会则明确,要突出责任担当,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治理保险市场乱象,坚持引导行业回归风险保障本源。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最新的评论文章中称,金融监管趋严实质上表明宏观政策悄然转向,淡化稳增长短期目标,着重降低金融风险;不要有周期幻想,也不要担心经济增速大幅回落,需要有底线思维。
上周五5月5日,股债商再度上演“三杀”剧情。A股沪指险守3100点,大跌0.78%。债市方面,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T1706收盘跌0.07%,盘中最大跌幅0.25%;5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TF1706收盘跌0.10%。商品方面,铁矿石期货主力收盘大跌7.5%,橡胶跌5.5% ,焦煤跌4.9%,郑醇、沪镍、热卷、焦炭、玻璃跌超3%。
至此,股市连续4周下跌,债市全线持续“扑街”,铁矿石今天跌幅超过7%,刷新5个半月低点。这说明整个资本市场的一致性预期正在强化,钱在加快出走。
就此,国内国外的各路大佬也针对当前的金融监管撰文发表各自观点。
任泽平在最近的关于金融去杠杆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是公共政策的两大工具,其目的是不一样的,金融监管是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宏观调控是为了逆周期调控、实现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但是,有时金融监管也会影响甚至误伤实体经济,被动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当前的金融去杠杆在主观上是为了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客观上也正在对实体经济产生一定压力。
4月份以来监管层对“三套利”“四不当”等行为开始加强监管并进行专项检查,要求穿透底层资产,一一对应。但由于同业业务由来已久、一时难以厘清,而且银行对于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的新规不明朗,天然的反应是什么都不做,忙着补授信、调存量,导致新业务停摆,进而误伤实体经济。
现在可以明显地看到债券收益率的大幅上行,相当于事实上加息。而从估值的角度看,长端债券收益率基本在历史均值水平上,而且债券市场不断有债券推迟或取消发行,4月共有154只债券取消和推迟发行,涉及规模达到1406.63亿元,数量和规模已与今年第一季度相当。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缩表导致信用创造收缩,相当于宏观调控收紧。
任泽平还在报告中进一步分析,如果2季度保持金融去杠杆的高压,预计2季度信贷社融可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回落,考虑到1个季度的时滞,3季度投资和经济可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回调。
因此,如何在金融去杠杆、防化金融风险的同时,防止误伤实体经济值得重视:1)区分“以钱炒钱”的投机套利行为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是关键。2)按照宏观调控的“丁伯根法则”,面对多目标,应采取多工具,比如,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冲金融去杠杆引发的货币收缩效应。3)去杠杆有助于金融稳定,但要防止运动式突袭式,防止“放乱收死”,要“又红又专”。
姜超也在周末的研究报告中,分析了当前的金融监管。他指出,过去几年,许多中小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公司都以50%以上的速度在扩张,这对于中国经济整体而言是巨大的风险,也是当前监管的重点针对对象。而传统的商业银行有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约束,根本不可能高速发展,因此监管的重点其实就是约束投资银行的发展,尤其是逃避监管的金融同业业务,把金融业的杠杆降下去,把超发的货币收回来,迫使金融业发展向实体经济回归。
他还进一步分析,2011年欧债危机的本质就是影子银行的过度发展。影子银行赚钱容易赔钱也快,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欧洲银行业损失惨重,被迫收缩信贷并拖累了经济发展。而现在促使欧洲回升的力量也正来自于金融去杠杆。危机之后欧洲当局加强金融监管,大幅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使得依赖于资金杠杆的投资银行业务受到严格约束,倒逼欧洲银行纷纷向传统商业银行转型。
姜超还认为,当前的中国股市之所以还在半山腰,就是因为金融业出现了过度繁荣,扭曲了资金配置。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让金融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打破金融机构的刚兑魔咒,只会制造泡沫的金融机构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一定要让一些发展失控的金融机构破产关门,老老实实回归金融业的本质——为实体经济服务。
近日,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在研报中给出了类似观点,即监管政策短期内将迫使国内的周期繁荣面临结束的可能。摩根士丹利在研报中表示,受到政策收紧影响,中国周期繁荣正在接近顶点。高盛也认为,虽然监管政策明确针对金融过剩和市场炒作,但难免会波及实体经济。
高盛认为,当前的金融监管可能带来两个可能:一方面,若监管政策成功解决金融过剩和市场炒作,只会引发暂时性的市场波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资产评级可能进一步上升,因为尾部风险下降、生产率提升。另一方面,如果监管造成“信贷大潮”衰退,将导致实体经济增长短期内显着放缓。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预计中国资本流出会再度出现,人民币也会重回贬值。
摩根士丹利在研报中认为,受到政策收紧影响,中国周期繁荣正在接近顶点,但中国国内投资增长和PPI数据只是缓降。这表明,政策影响被强劲的外部需求增长抵消,意味着今后将迎来温和增长而非急剧下滑。
4月份,中国工业生产增长7.4%,三月份为7.6%。PMI指数继续走弱,3月份达到32个月新高54.2,4月份降至53.8。此外,4月份日均煤产量减少也表明本月发电增速较弱。
大摩预计,今年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同比下滑至9.1%,背后的部分原因是材料价格涨幅较弱。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可能走弱,因为一季度政府需求增长超预期意味着今后需求或变少。在房地产投资方面,尽管销量下降,但由于收紧政策滞后,预计房地产投资可能会继续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