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名家 / 投稿专栏 课堂 / 热点 / 视频 / 战略 > 人民日报谈金融监管:别心存侥幸,“猫冬”过关行不通

人民日报谈金融监管:别心存侥幸,“猫冬”过关行不通

2017-05-25 13:38  来源:人民日报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人民日报

前言:
  人民日报22日发文称,面对持续的监管重拳,一些金融机构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躲过这一关后,还能“重操旧业”。然而,市场规范化的大趋势不会变,如果抱有幻想,就会贻误良机,错过转型的最佳时间窗口。金融机构要想走得远、做得大,就得坚守稳健审慎底线,正本清源,回归主业。」最近,上海银监局对4家银行开出8张行政处罚单,涉及其中的银行合计罚没超1000万元,引发市场关注。随后,山东银监局也连开7张行政处罚单。监管出重拳的态势俨然明晰,由此可见一斑。

  就在市场略有紧张之时,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银行应审慎经营,但不应该紧张。政策会分步骤推进,给市场安排合理的过渡期。监管政策出台的目的是要“开正门,不走旁门”,只要是合法合规的业务,都会受到鼓励和支持;对不合规经营以及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防范风险和市场稳定的,监管绝不手软。

  今年以来,在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背景下,银行业监管进入近年来最严的一段时期。从3月底开始,银监会密集下发监管文件,条条直指当前银行业运行中的乱象,触及可能导致市场风险的核心要害。然而,这些业务已经搞了多年,风险慢慢累积,如今整治起来恐怕难在短期内完成,不少机构仍然有路径依赖,业务掉头也并非易事。给银行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调整,就是要避免在化解旧风险过程中再产生新风险。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此高枕无忧。短期内,政策会考虑银行业的风险实际和承受力,稳妥推进,而从长期来看,金融机构增强自身风险防范能力、服务实体经济的大方向依然不改。面对最严监管,大多数机构开始清理残局,收缩前段时间过度膨胀的风险业务,比如赎回委托投资业务、减少同业投融资业务、规范信托业务等。但市场中也有一些不同声音,有人对此次监管是不是来真格的持怀疑态度,猜测这个阶段还要持续多久。

  应当说,在一连串的监管重拳下,有些机构觉得“疼”,并不奇怪。目前银行业的“急难重症”由来已久,不少业务经历数年发展已初具规模,体量不小,甚至成为一些银行主要的盈利来源。如果这些业务领域受到影响,对相关机构冲击不小,因而一些人存在侥幸心理,寄希望于“排查风暴”过境,监管松口,觉得现在只要“猫一冬”,躲过去了,未来还是能“重操旧业”。另外,过去的监管环境也容易让一些机构有此错觉,虽然防控风险的弦一直紧绷,但仍能在跨市场、跨领域之间找到监管的空白点,开展所谓低成本业务创新。有机构还在观望,期待像以前一样避开监管。

  然而“形势比人强”,相关政府部门已形成维护金融安全的共识,金融行业各市场都将加强监管,那些曾经遗漏的监管空白点,在统筹监管的思路下,被一个个堵上,空子再难钻。现在各部门出台的政策都是切中行业薄弱点。再者,这些政策的出台并非一时兴起、空穴来风,而是监管部门已经把过脉,对当前金融运行的症结早有掌握,对症施药。猛药已下,需要看到病情有所缓解才会调方子。但不管怎样“调”,市场规范化、金融机构守法合规的大趋势不会变。如果还抱有幻想,可能就会贻误良机,错过转型的最佳时间窗口。

  对于很多金融机构来说,眼下也是反思自身发展理念的好时机。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不仅是监管部门的事,更是金融机构的责任。一些机构喜欢打监管“擦边球”,甚至把这当成自己“有本事”的体现,类似想法显然是剑走偏锋。风险管理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耍小聪明难成大器,要想走得远、做得大,金融机构就得坚守稳健审慎底线,正本清源、回归主业,在公司治理、经营理念、业务模式等方面来一场深度变革。  

标签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