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证监会核准了4家企业的IPO申请,这是继5月26日证监会核发7家IPO公司批文以来,连续两周核发批文数少于10家,且批文数连续缩量,本批次募资额也减至15亿元。这意味着IPO放缓成为客观事实。
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新股发行明显提速。而进入今年以后,证监会每周核发的IPO公司数量都不低于10家。这样的发行速度“全世界都没有”。对于这样的高速发行,一些有良知的业内人士纷纷提出不同意见,但证监会方面却明确表示,行情涨跌与IPO无关。而一些利益中人及“马屁专业户”,也是积极地为新股高速发行打油打气,进一步误导管理层,让管理层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事实胜于雄辩。尽管某些人居心叵测地置市场的供求规律于不顾,但股市行情的发展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行情的涨跌就是与IPO有关。虽然IPO的鼓吹者认为,IPO融资对市场的抽血作用不大。但这些鼓吹者却忽视了两大重要利空因素,一是IPO加速发行对投资者信心的打击;二是IPO加速发行给市场带来的巨大限售股,成为悬在股市头上的新堰塞湖。
正是基于IPO加速发行的巨大利空,所以在今年的行情中,在全球股市牛气十足的大背景下,A股却走出了“唯我独跌”的大熊市。虽然在今年的行情中,以国家队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刻意营造出“漂亮50”的走势,但这丝毫不能掩盖A股行情的惨烈。截止6月2日,有超过三分之二的A股,股价低于2016年初的熔断低点,更有四成股票的价格创出了2638点以来的新低。2017年的A股,不是股灾胜过股灾。
也正是基于A股市场行情之惨烈,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倾听了市场的呼声,从5月26日起放缓了IPO进程。尤其是6月2日,证监会只核准了4家公司的IPO申请,募资额减少到15亿元,这更是恢复到了IPO提速前的正常水平。可以说,在IPO的问题上,证监会在正确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这是A股市场上的广大投资者所乐意看到的。
作为一个股市来说,当然不能没有融资功能,不能没有IPO。但一个股市不能只有融资功能,不能只有IPO。股市还必须具有投资功能,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但一直以来,A股市场始终都是重视融资功能而轻视投资功能,到今年更是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只有融资功能而没有投资功能。一些舆论大张旗鼓地鼓吹融资鼓吹IPO,但丝毫不提投资功能,完全把投资功能抛到了九霄云外。这些IPO的鼓吹者们如果不是自身的无知,就是别有用心。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把监管者误导到错误的道路上去。这一次,证监会能够放缓IPO进程,这是对IPO问题的一次纠错,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它有利于股市行情的企稳,也有利于股市投融资走向平衡。
当然,这一次证监会放缓IPO进程,也只是在正确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虽然这一步很关键,但在IPO的问题上,证监会有必要迈出更重要的第二步,即通过当下《证券法》的修改,来完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让上市公司告别“一股独大”的局面,使股市不再成为限售股股东们的提款机。比如,将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控制在33%以内,将首发流通股的比例提高到50%,以此避免新股发行成为限售股的生产机器,减缓新股上市后由于大股东等重要股东的减持而给市场带来的冲击。
虽然最近证监会在大股东及重要股东减持问题上出台了减持新政,解决了大股东及重要股东的“过桥减持”、“清仓式减持”、“辞职套现”等问题,但这毕竟只是延长了大股东以及重要股东减持股份的时间而已,是治标之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股市沦为大股东及重要股东提款机的问题。而只有等待证监会迈出了更为重要的第二步,控制大股东及重要股东的持股比例,这样才能有效地减轻大股东及重要股东减持的压力,从而有效解决新股发行成为限售股生产机器的问题,使新股发行告别当前“带病发行”的状态,而成为一种健康的发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