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IPO是否该暂停近期在市场上引发“口水战”。有人认为,基于目前A股的状况应该暂停。但反对者认为,新股IPO要实现市场化常态化,不仅不应暂停,反而应该加速;还有反对者认为,暂停新股发行,将剥夺投资者买到便宜股票的权利。笔者的观点是,不建议新股IPO暂停,新股发行也必须顾及市场的承受能力与投资者的感受。特别重要的是,新股发行绝对不能步入滥发的混乱局面。
A股短暂的20余年历史上,新股发行暂停达八、九次之多。期间,暂停的时间有长有短,股指也有涨有跌。因此,新股IPO暂停并不必然带来股市的上涨,而是与其时的市场环境密切相关。但新股IPO暂停能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却是不争的事实。
近期在市场一片呼吁IPO暂停的声音中,新股滥发并没有多少改观。而数据最能说明一切。如5月15日~19一周,发行新股11只;5月22日~25日一周,发行新股5只,26日为周五,非常罕见没有新股发行,原因想必大家都知道,而这一周也被解读为新股IPO放缓的“标志”;5月31日~6月2日一周,发行新股6只,而该周只有3个交易日,平均每个交易日2只,要说IPO“放缓”显然勉为其难;6月5日~9日一周,根据安排,将发行新股10只。因此,说目前新股发行“放缓”了,我们只能说“自欺欺人”。
即使是平均一个交易日发行一只新股,这样的频率也足够“惊人”了,更别说一周十连发,更何况还是在股市处于低迷的特殊时期。而自去年以来,新股IPO加速发行,结果年报让众多新股、次新股露出“原形”,要么业绩变脸,要么其他方面的问题频出。某些次新股将业绩变脸原因归结为季节因素、行业周期等,但在新股审核提速、IPO加速的态势下,真的没有造假上市、包装粉饰的漏网之鱼吗?这个问题,我想监管部门与投资者心中都有一本帐。
无论是新股加速发行,或是一周十连发,其实都无法解决IPO“堰塞湖”问题。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畸形估值,基于畸形的违规成本,基于上市后的巨额利益,质地优良的企业在A股挂牌无可厚非,但在利益驱使下,A股此前就频现像云南绿大地、万福生科、欣泰电气等通过造假上市的公司,也出现了诸如胜景山河、立立电子等只差“临门一脚”的公司,这些公司,本质上都是“问题”公司,只不过有的幸运“跻身”于资本市场,有的“不幸”被挡在了市场门外。
真正解决IPO“堰塞湖”的问题,不是靠IPO加速发行,而是要把有“问题”的企业挡在市场的大门之外。在强化信息披露与严惩违规行为,特别是降低退市门槛的综合措施治理下,让那些质地较差的排队企业能知难而退,让真正优质上市公司能进入这个市场。
另一方面,改变资本市场错误定位同样不可或缺。自中国资本市场诞生开始,就是一个“服务型”的市场。最初为国企解困服务,后来为大型央企融资服务,此后又为几大国有银行服务,后来又为民营企业服务。如今,股市又担任为实体经济输血的重任。而“服务型”市场的定位,即是为融资者服务。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A股常常上演融资全球最“牛”而市场表现全球最“熊”的根本原因之一。
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在强化其融资功能的同时,严重忽视市场本身的承受能力与投资者的利益。笔者以为,中国资本市场有两大“基石”,其一为上市公司,其二则为广大投资者。两大“基石”,缺一不可。片面地强化一方,另一方必然受到影响,就像目前的IPO加速发行,投资者受到波及一样。
目前的新股发行,既非“市场化”,亦非“常态化”,而是有很大的“行政化”色彩。核准制下,哪些新股能发行,什么时候发行,发行多少家,其实都是监管部门说了算的。而所谓的“市场化”与“常态化”,都不过是“行政化”背后的“遮羞布”而已,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