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我专门评论中央银行的一个重要操作:以一年期的MLF置换半年期的MLF和更短期的逆回购,而且投放数量略大于当时到期回笼的资金数量。我们认为,这是明确的“收短放长”,是中国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走向健康的必要而有利的条件,它不只是银行业的期待,同时也是股市投资者应有的合理期待。原因很简单,货币操作长期“锁长放短”已经导致中国金融短期化、货币化、套利化,而这是中国金融“脱实向虚”根本原因。
现在看,“收短放长”功效卓著,它表现在“央行减少了短期流动性投放,但货币市场利率却见顶回落”。原因是:获得长期流动性支持的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相应降低,对短期流动性需求减低,而使得其行为变得更加从容,更加安静。更重要的是,如果“收短放长”可以持续进行,中国货币市场短期利率还会回落,货币市场短端交易缩量,货币基金流动性风险加大,而收益相对降低,这将使中国金融结构得到非常有效的改善——货币市场萎缩、资本市场膨胀,这不正是金融“弃虚入实”的重要表达?不正是“疏通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渠道”的核心要义?不正是金融去杠杆的关键性基础环境?
为什么说“收短放长”是央行秘密武器?因为,这样的做法就连许多专业人士也不会明确察觉。看看M2增速回落,再看看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减少,再看看货币基金规模降低,再看看股票市场流动性“拐点”。把它们加在一起,专业人士更多地看到了“金融去杠杆”的结果,但很少有人看到根本原因。我认为,这其实就是央行“收短放长”——改变了中国金融市场基础环境的必然结果。
如果你是专业人士那你必须意识到:即便是“等量的收短放长”,对企业而言、对金融市场而言,都应当属于“宽松货币”的过程。所以我们懂得,货币政策的紧缩和宽松是相对概念,相对性产生于“金融、货币供给期限的差异”。如果我们明白这样的相对性,那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当金融、货币供给不断长期化的过程中,就算央行基础货币供给不减少,M2也会因短期负债需求量的减少而自然回落,这时候,就算M2有所回落,也并不代表货币紧缩;相反,当金融、货币供给不断短期化的过程中,就算央行基础货币供给不增加,而M2也会因为短期负债需求大幅增加而不断上涨,这时候,不管M2增长多快,对实体经济而言,也未必感到货币宽松。
实际上,中国过去的情况恰恰是后者——M2越来越多地超过GDP+CPI,但实体经济的感受确实融资难、融资贵,股票市场流动性越来越少,金融越来越少地生成资本,以致“脱实向虚”。现在,我们是不是要改变这样的状况?也许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但至少中央已经提出明确要求:“改革成效要靠实践检验,既要看单项改革的成效,也要看改革的综合成效。各有关方面要对已经出台的改革方案经常“回头看”,既要看相关联的改革方案配套出台和落实情况,又要评估改革总体成效,对拖了后腿的要用力拽上去,对偏离目标的要赶紧拉回来”。
在这一要求之下,我们诚恳地希望央行能够“回头看”,认真评价“金融改革的总体效果”,“对拖了后腿的要用力拽上去,对偏离目标的要赶紧拉回来”。未来长远的改革应当如何推进,或许还需要时间去论证。单就眼前而言,“收短放长”应当是中国金融去杠杆、压缩货币套利、培育中国资本、金融“弃虚入实”的关键环境。现在,既然“收短放长”已经看到了很好的成效,那就希望央行能够坚持。这不只是股市的希望,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的希望。
我们多次重申: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已经放弃了“单纯”依赖短期债券操作、控制短期利率,并向长短传导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这不仅因为传导经常失灵,同时也是在“通过压低长期资本价格,力挺资本市场,摒弃短期金融对杠杆的依赖,同时使金融市场更加有利于经济的恢复”。所以在我看来,“锁短放长”是美联储货币政策改革最大的成就,也是对世界经济的重大贡献,非常值得中国学习。因为中国本身就是以实体经济为本的国家,我们需要金融市场更多地生成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