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任泽平很长一篇文字的段落连起来看,大致意思应当是:“美欧英央行集体转向鹰派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持续复苏”,而“中国经济仍在波动筑底,不具备货币政策持续收紧的宏观周期条件”。“当前货币紧平衡旨在金融去杠杆,而非逆周期调控,未来中国经济将二次探底在通缩,货币太紧将误伤实体经济”。“未来金融降杠杆的政策组合应从‘紧货币+严监管+弱改革’转向‘宽货币+严监管+强改革’”。
说实话,任泽平基本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所以从总体上我支持任泽平的看法。但我同时认为,任泽平的论述,在细节上存在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提出来和任先生讨论。
第一是对欧美经济的看法。很显然,“美欧英央行集体转向鹰派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持续复苏”,这个判断正确。但我们必须看到,美欧英货币政策并未“强转向”,而是非常谨慎小心地“缓转向、弱转向”,正如耶伦所说:只是需要把“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正常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的转向是否可以简单地等同于“常规情况下的紧缩货币”?为什么要强调这样的疑问?因为我认为“不能简单等同”。
欧美英是在把“零利率”,甚至负利率变为“正常低利率”,所以耶伦每次加息公告中都特别强调“美联储保持货币宽松的立场”。但看中国,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在“简单等同”,甚至主张央行提前行动。我的观点是,由于中国从未执行过“零利率”或“负利率”政策,所以一切超前行动都属于过激行动,而且必将使中国实体经济遭受更加沉重地伤害。
第二是关于中国货币条件的松紧问题。我认为,中国货币松紧条件早已不是简单的数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是“货币金融、货币投机”极度膨胀,从而挤压“资本金融”相应极度萎缩的问题。这一点从各期限的shibor变化情况就可以看到。如果7天期shibor是央行必须控制的利率基准,那么今年以来,这个基准利率上升幅度大约75个基点,但同期,货币市场利率(一年期)却从3%上升到4.45%,上浮145个基点,大体相对于银行存款6次加息。这是不是有点过火?我承认,长于7天期shibor都会在7天期基础上有些加点,但一年期利率高出7天期利率一倍是不是过火?
为什么会如此过火?货币基金套利的作用。Shibor上升,货币基金收益提高,在央行一味按住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情况下,货币基金虹吸银行存款,银行流动性不够便去货币市场拆借,从而更快、更大幅度拉高shibor,恶性循环的结果,恐怕连央行也望尘莫及,反而需要央行投放更多的短期流动性平抑货币市场利率。这不是这些年货币市场表达出来的基本事实吗?短期货币越投越多,但根本无法抑制贷款利率上涨。所以我不断发问:中国利率谁说了算?
那为什么会更加严重地推高长端利率?因为,货币基金套取的就是“期限差价”。其无本负债端以“货币存款”示人,而资产端却是较为长期的同业存款——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风险。说几句题外话:货币基金一方面以同业存款套取银行利润,靠银行养着,另一方面声称“颠覆银行”,这是何等赤裸裸的“流氓金融”?不仅如此,货币基金还透过银行打劫实体经济,并且让全体中国民众为企业“超额财务成本”买单,然后他们管这叫“普惠金融”,这又是怎样的“流氓逻辑”?
问题是,谁构建了这样的金融市场环境?为什么没人清理这样的市场环境?我认为,如此市场环境是构建中国金融高杠杆的关键所在。货币金融爆炸式增长,严重挤压资本金融,以至于资本市场不得不靠短期货币支撑,这本身就是导致高杠杆的关键所在。银行一样,负债高成本、存款高利率环境下,银行找不到可以覆盖其负债成本的资产,势必越过围墙,通过委外、信托等机构去寻找高收益资产,而自己躲在证券公司或信托公司背后避险。
所以,中国的金融风险、金融乱象不是某家金融机构的事情,包括我一直反对的货币基金,不是他们的商业行为有什么错,而是管理者塑造了怎样的市场环境。所以我同意任泽平的疑问:金融去杠杆真的一去就灵吗?我认为,金融市场结构恶性循环的情况不改变,今天去掉的杠杆,明天会加倍归回。同样,任先生关于“财政预算软约束的问题”我也有不同看法。不错,中国国有企业财务率过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不是“预算软约束”的结果,而是金融扭曲摧毁中国实体经济,逼迫政府一次次托经济,而重担一次次落到国有企业身上的必然后果。
所以“中国经济的出路不简单是去杠杆,更重要的是改革”。对的,但必须率先改革的是金融,它们必须把已经扭曲的金融结构重新改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