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名家 / 投稿专栏 课堂 / 热点 / 视频 / 战略 > 三线城市的华丽转型

三线城市的华丽转型

2017-08-05 19:1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财经365讯  中国的城市就像从互联网商业模式中得到灵感一样,开始使出洪荒之力“圈人”。加入这场人才争夺战中的,不光是二线城市,甚至还有不甘人后的三四线城市。人才争夺的背后,是城市转型的需要和产业升级的迫切。因为越来越多的地方发现,当下的新兴产业发展,已经不是过去的老办法就能解决的了,人才前所未有的重要。

在中国新锐城市的这场升维竞赛中,芜湖将人才放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但如同中国所有的三线城市一样,于内知名高校寥寥,于外又有一二线城市和省会的强磁场,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和上海一样经历了史上最热高温天的芜湖,在这个7月底终于迎来了台风带来的降雨,晚上七点,阵雨后的户外体感舒适。

  位于芜湖市西南弋江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三只松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此刻仍灯火通明,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电商企业,创造了当今中国最大的互联网食品品牌。

  家在距离芜湖150公里的省会合肥,蒋磊自两年前进入这家公司以来就过着双城生活——每个周末回合肥,工作日在芜湖,吃饭就在三只松鼠园区内一日供应四餐的员工食堂,居住在园区外不远处的员工公寓。

  在这座城市的东北边,一片颇具气候的机器人产业园日渐壮大。家在辽宁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陈健,在这里工作两年了。他所在的芜湖哈特研究院,是当地市政府和哈工大合作共建的首个机器人产业研究院。他们所在的芜湖机器人产业园,是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试点。

  很难想象,这是一座北有合肥、东有南京的城市。2016年芜湖经济总量2699亿元,不到合肥的一半,是南京的1/4。不过,从人均指标来看,芜湖7.38万元的人均GDP只比合肥低6700元,高于安徽省人均GDP将近一倍。

  作为安徽第一个开埠城市,被孙中山称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芜湖,也诞生过很多具有时代意义的IP。从被邓小平点名的“中国第一商贩”、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久,到同样以坚果炒货起家的零食网红三只松鼠,还有自主汽车品牌奇瑞、水泥巨头海螺、主题乐园方特,再到如今的机器人,甚至是小城里走出的艺人赵薇,共同构成了这样一个强IP的城市。

  在中国新锐城市的这场升维竞赛中,芜湖将人才放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但如同中国所有的三线城市一样,于内知名高校寥寥,于外又有一二线城市和省会的强磁场,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芜湖的IP是什么?

  芜湖因水而兴,是历史上的江南四大米市之首。

  静默于青弋江和长江交汇处的中江塔见证了这个港口城市的通商往来。当地文化学者认为,芜湖论历史比不过安徽另一座长江名城安庆,论文化比不过徽州故里黄山,但是徽商最早走出去是经过芜湖,外面人最早走进安徽也是经过芜湖。

  码头文化造就了这座城市精明、创新的基因,诞生于此的傻子瓜子是中国个私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奇瑞汽车则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样本。

  曾有安徽省领导总结,芜湖的产业发展是“无中生有”,无论是汽车、水泥,还是主题乐园,在他们诞生之时并无产业基础。包括现在芜湖的另一张产业名片机器人,最初也只是为了解决奇瑞的造车设备维护成本高的问题。

  据当地政府平台公司芜湖滨江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称“滨江公司”)运营服务部部长陈卫民介绍,当地的机器人龙头企业埃夫特,最早是奇瑞公司的一个设备部,由于采用的是德国的设备,购买成本和维护成本很高,当地有了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念头。

  2016年,埃夫特公司实现产值11.2亿元,同比增长88.5%,成功收购意大利CMA、EVOLUT公司,六关节机器人销量居全国首位。

  2017年是埃夫特创立的第十个年头,这十年也是芜湖机器人从无到有的十年。芜湖采取的是扶持龙头企业—吸引上游核心零部件企业—打造产业链的道路,一开始就是以产业集群和生态营造为目的的。

  2013年10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下达《关于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实施方案的复函》,将以芜湖为龙头打造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自主化机器人产业基地。

  截至2016年年底,已入驻芜湖的机器人企业共79家,产业规模达70亿元。

  包括机器人在内,芜湖的新能源汽车、现代农机、通用航空四大产业入选安徽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是当地新兴产业的“四大金刚”,其中的机器人和通用航空,都是“无中生有”。

  人才从哪儿来?

  多年的产业发展经验表明,在中国,地方政府强力推动的产业,政策、资金都不成问题,人才往往是最大的问题,因为人才的自主性最强,也是技术偏好型产业的关键。

  从上海坐高铁到芜湖,2015年12月才真正实现,此前没有一条高铁的芜湖在长三角高铁时代整整晚了好几年。不过,姗姗来迟的宁安高铁还是大大便利了芜湖和南京、上海之间的商务往来,40分钟到南京、两个半小时到上海,真正实现了一天往返。

  从高铁芜湖站出来,下了高架第一个路口就可见大幅的标语——坚持人才发展主战略,向外界昭示着这座城市的求才若渴。

  陈健来芜湖两年了,像他这样来自哈工大的博士,在芜湖机器人产业园共有7名,加上其余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人才,这里目前有30多名机器人相关专业的博士,他们服务于不同的企业。

  2016年,芜湖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10个,其中领衔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19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和“青年千人计划” 9人。

  如何让这些远在千里之外的人才们知道芜湖,来到芜湖并安家在芜湖?当地做了不少事。

  比如,当地每年举办机器人博士生学术论坛,邀请全国高校中机器人产业相关的知名博士来芜湖交流,“如果他们的想法和芜湖产业需要非常契合的话,我们都会想办法把他们留下来”,滨江公司运营服务部部长陈卫民说,“有好几个博士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留下来的。”

  2015年,他们还把以前在哈工大举办的机械工程类学术论坛迁至芜湖,到今年已经举办了三届。

  一方面是把国内的机器人人才请过来,另一方面,滨江公司作为政府招商载体和服务平台,也积极的“走出去”揽人,近的有南京的东南大学,远的有北京理工、天津大学以及东北的工科类高校等。“目前机器人专业比较好的国内高校和芜湖互动都比较多。”陈卫民说。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东北高校的学生往往更愿意来芜湖看看,南京、上海等地的人才则不那么容易“请得动”。

  不光是“高大上”的机器人产业,“小清新”的互联网公司也加入到这场人才争夺战中。

  “年轻的你,是愿意为不确定的未来打拼,还是愿意回到家乡,提前给自己一个确定的事业目标,还有一个家”——这是三只松鼠今年准备招揽省外安徽籍学子的大致说辞。

  三只松鼠园区内有员工3000多人,只有60%是本地人。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互联网商业模式和消费领域的变革也日新月异。为了招揽更多更具视野和商业敏感度的人才,他们每年都要走出芜湖进行校园招聘。

  “以前去合肥的高校比如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师范学院等,今年扩大到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武汉大学、武汉理工等。”该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

  不过,可以想象到的是,像三只松鼠这样面向年轻群体的网红企业,让高校学生成为消费者容易,但让他们来芜湖工作并不容易。比如JAVA工程师,他们更愿意去杭州这种信息经济发达的城市,因为跳槽的选择更多,而芜湖只有三只松鼠。

  “所以要去南京和武汉‘抢人’,怎么打差异化的策略很重要。”上述负责人说。

  比如他们今年开始重点“攻破”在这些城市的安徽籍尤其是芜湖籍毕业生,又比如他们计划在985、211高校招聘的学生中,挑选30名作为管培生,由领导层直接培养,面向未来的管理岗位。

  成为芜湖人?

  对于芜湖来说,聚集了3000多名平均年龄24岁员工的三只松鼠是一朵可遇而不可求的“奇葩”。

  这家公司的高管中,首席IP官是1989年的,产品总经理和行政总经理都是1987年的,职能人员大多都是应届本科生。

  也因此,当地领导曾评价:“三只松鼠对芜湖最大的贡献不是缴纳了多少税收,而是带来了这么多年轻人,他们来了之后就是一个家。”

  合肥人蒋磊最近已经在考虑买房,他打算把合肥工作的爱人接到芜湖。在三只松鼠园区内,经常有附近的房地产项目来做广告。一名员工玩笑称:“都说我们拉动了这个区的房价,过去一年光我们企业就在这里买了200多套房。”

  决定把家搬到芜湖的还有机器人产业园的博士们,东北人陈健已经拿到了新房的产证,正准备把北京工作的爱人接过来,结束两地分居的生活。

  而按照当地现行政策,总价130多万的房子,他可以享受最高30万的补贴。

  此外,像他这样的高端人才,爱人、子女随迁到芜湖的,都有政策上的“绿色通道”,包括但不限于家属工作安排、子女上学不限学区、爱人如果没工作还可以领每月两千元的生活补贴等,这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30%。

  刚刚过去的6月,芜湖发布了最新的人才公寓建设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国内外拔尖人才、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其他人才(1类)本人或以配偶名义在芜湖市首次购买自住商品房的,分别给予总房价的50%、40%、30%、10%购房补贴,补贴额度最高分别不超过100万元、70万元、40万元、10万元,分五年等额拨付。

  陈健感受最深的,是这里的人越聚越多了。两年前刚来机器人产业园时,公司只有30多人,现在增加了一倍。他观察到他所居住的人才公寓,原先没有几盏灯亮,现在起码有70%。

  对于他来说,除了长江中下游漫长冬季的湿冷很难让来自东北的人适应,其他方面都很舒适,在这座宜居的南方城市,他们将有自己的家庭、圈子、事业和生活。

  自去年以来,南京、合肥房价的快速上涨也迅速传导至两地之间的“洼地”芜湖,来自南京和合肥的炒房客们蜂拥而至。有人说这是城市升维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但随着大城市安家成本的水涨船高,中小城市若能在产业发展和居住性价比之间找到平衡,也将是这些城市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的一个“加分项”。(文中蒋磊为化名)(原标题:小城大势: 中国“强三线”生长逻辑(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