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地标在哪里?有人说珠江新城,有人说小蛮腰,但在很多非洲人的眼中,广州的地标是小北的天秀大厦。这栋楼并不高,更不新,但几乎每一个奔赴广州从事跨国代购或者贸易的非洲人,都要在这栋大厦前合影留恋,然后寄回非洲老家。寄回去的照片激励着更多的非洲人前赴后继,来广州追逐他们的淘金梦,甚至借此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几乎成为了一种仪式,一种传承。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非官方极力促成友好合作关系,大量的中国投资商开始进驻非洲,带去了“世界工厂”里的廉价商品,与之对应的是,无数看到其中商机的非洲“倒爷”来到了广州。一位尼日利亚商人每两个月就来一次广州,每次都会采购上万件衬衫运回国内转卖,每来一趟广州便可获得数万美元的收入,从此改变命运走向人生巅峰。类似这样的故事激励着越来越多非洲人来小北淘金。
客观地说,在过去的30年里,广州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广交会成为全球贸易的一大盛,这其中,来自世界各国的跨境贸易“倒爷们”扎堆到广州淘金,广州国际化、贸易化进程不断提速,群居广州的非洲裔外国人也贡献了一份力量。
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素有世界工厂之称的珠三角,大量“广东”制造,通过这些国际倒爷,被得以很好地“消化”;另一方面,文化、观念、习俗的碰撞,让广州人学会如何接纳全国各地的打工者之后,开始学着面对文化差异更大、种族民族习俗差异更大的非洲人。
这是广州国际化都市进程中的必修课。
2002年以后,以中非贸易城、登峰酒店秀山楼和天秀大厦为核心,非洲人迅速在这里扎下了根,并最终形成了这个有50个国家人群以上的国际化聚集地。
一座城市应该以何种姿态来面对异乡人?甚至是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生活习惯的外国人?对一座国际化都市来说,国际化进程必然带来文化、观念、习俗的碰撞。有千年商都之称的广州,在过去以广阔的胸怀接纳了全国各地不同文化和习俗的淘金者,成为一座开放之城、包容之城。而今面对淘金大军中出现的非洲人、南美人,广州是否还能一如既往地“融”下去?
这是一件需要认真对待的大事,甚至可能影响广州的未来。事实上,在广州的非洲商人从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就开始减少。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2月25日,在广州的实有非洲国家人员为10344人,为近年来的最低值。虽有许多非洲移民跟随产业转移而转移,但仍有相当多的非洲商人瞄准珠三角的新科技产品,选择留下继续追梦。(原标题:非洲追梦人降至近年最少 广州“融”入度亟待考验)